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课件
生物必修三复习课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填图]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作用[判断正误](1)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4)细胞外液是细胞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填空]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各种和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调节网络。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调节相对稳定神经—体液—免疫1.体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关系2.内环境的成分(1)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2)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并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较少。1.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2.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3.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特别提醒]①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因此血液也不能算作内环境的成分。1.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B.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D.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解析: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发生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生的场所是内环境;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是食物的消化过程,场所是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答案:A2.(2011·南京模拟)右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B.如果淋巴不能流回丙,则会引起组织水肿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解析:根据图中几种体液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及意义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水和无机盐等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依赖于免疫调节调节能力大小有一定限度,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②温度、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正常代谢;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1.血浆pH的调节(1)缓冲物质: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2)调节过程①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HL+NaHCO3―→NaL(乳酸钠)+H2CO3(乳酸)H2CO3―→H2O+CO2↑(经呼吸系统排出)②当碱性物质(如Na2CO3)增加时:Na2CO3+H2CO3―→2NaHCO3(过多的NaHCO3由肾脏排出)2.几种典型内环境稳态失调症(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3)渗透压失调——组织水肿等(4)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解析:A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是细胞内的成分,而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属于细胞外液。免疫能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因而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重要作用。HCO-3、HPO2-4能调节酸碱度,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血液和淋巴中的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就是淋巴和血浆。答案:A4.(2011·温州模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命题角度——内环境的成分和稳态(1)从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及破坏实例”,“内环境的成分”等知识点都有较多涉及,如2010年安徽卷T5,江苏卷T9,2009年海南卷T9。(2)本部分知识点易与人类的实际生活联系,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理过程,是近几年的高考热点,预计2012年高考,有关内环境与人体健康的考查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激素、递质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解析]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答案]D本讲实验——探究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1.实验原理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流程3.实验对比分析(1)图解①表示用NaOH对自来水的处理;②表示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③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2)结果: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3)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比较加入酸、碱前后pH变化。(1)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的基本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分组、编号(如:甲、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探究思路先测定血浆的pH,再分别滴加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测定pH的变化,若pH变化不大,则血浆能维持pH稳定,若pH变化较大,则结果与之相反。但要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还需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答案](1)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一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2)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pH也基本不变1.(2010·安徽高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当内环境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量将减少;内环境的pH主要由H2CO3和HCO-3来维持;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答案:D2.(2010·江苏高考)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A、C、D选项所列举的现象均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肺水肿症状是组织液增多的病理现象。答案:B3.(2010·上海高考)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解析:寄生虫寄生在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使细胞间隙的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而在细胞间隙积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4.(2009·海南高考)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它与蛋白质与无机盐都有关。答案:A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判断正误]1.反射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3.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填空]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形式传导的。2.膜电位变化:由静息时的到兴奋时的。3.传导过程: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4.传导方向:传导。电信号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局部电流双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填图]线粒体2.传导过程及特点[判断正误](1)兴奋在突触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4)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四、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比较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先天具有的后天形成的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联系永久性的(固定的)暂时性的(可变的)区别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2.反射弧(1)结构(如图所示)(2)各部分功能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9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