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16《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剖析
战国形势◎公元前45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2年楚赵燕灭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天下荆轲剌秦王(汉代画像石)翦(jiǎn)卿(qīng)谒(yè)亢(kàng)於(wū)涕(tì)髓(suǐ)揕(zhèn)袒(tǎn)扼(è)拊(fǔ)盛(chéng)匕(bǐ)淬(cuì)濡(rú)缕(lǚ)忤(wǔ)叱(chì)徵(zhǐ)瞋(chēn)庶(shù)陛(bì)慑(shè)惶(huáng)卒(cù)创(chuāng)箕踞(jījù)眩(xuàn)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臣乃得有以报太子。”•1、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2、即使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3、我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1、临危授命荆轲“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太子丹“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急躁、软弱、善良。词句赏析荆轲刺秦王开端(1、2):行刺缘起结构分析发展(3~9):高潮(10~17):结局(18):大军压境临危受命樊於期自刎•1、顾计不知所出耳!”•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1、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2、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3、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4、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2、私见樊於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晓之以理)“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告之以谋)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轲荆“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樊於期自杀(实现目的)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词句赏析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2、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3、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3、怒叱太子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先遣秦武阳”——惊恐,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刚直不阿,秉性刚烈。词句赏析•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皆白衣冠以送之。•3、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2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3、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4、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4、易水送别背景:“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之声”——生离死别凄凉悲怆(渲染悲壮气氛)活动:“慷慨羽声”“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悲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词句赏析荆轲刺秦王开端(1、2):行刺缘起结构分析发展(3~9):行刺准备高潮(10~17):结局(18):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大军压境临危受命准备信物•1、愿举国为内臣。2、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3、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4、使使以闻大王。•1、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2、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守住祖先的宗庙。•3、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4、派使者来禀告大王。1、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译:1、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2、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3、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2、侍立在殿上的臣子们,不能带一点兵器;•3、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断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翻译下面句子:•1、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5、廷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前秦王:惶急、惊、起、绝、拔、操、急、走、拔、击、复击、目眩群臣:惊愕、惊呼荆轲:取、奉、发、把、持、逐、引、倚、笑、踞、骂词句赏析——“尽失其度”——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英雄虎胆视死如归廷刺秦王荆轲刺秦王开端(1、2):行刺缘起结构分析发展(3~9):行刺准备高潮(10~17):廷刺秦王结局(18):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大军压境临危受命1、易水诀别精彩场面“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再加以萧萧易水,变徵之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图穷匕见31、秦王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人物形象分析2、荆轲荆轲是一个豪爽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侠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他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3、太子丹4、樊於期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也是一个刺客和侠士。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忍不住在旁批评,这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给自己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5、高渐离“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年少,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他的出现是为衬托荆轲服务的。6、秦武阳荆轲刺秦王开端(1、2):行刺缘起结构分析发展(3~9):行刺准备高潮(10~17):廷刺秦王结局(18):荆轲被斩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大军压境临危受命研读14-16段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写作特点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善于通过对
本文标题:2016《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9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