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写好时评时评的定义时评是指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而风气,则指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时评的主要特征是“评”,就是评事,就事说理,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时评需要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所以称之为“由头”。写时评的方法一要学会就事论事。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住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二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时评不应该只是新闻的延展,它的主体态度可以更宽厚一些。基本思路: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新闻背景:最高人民法院等4部门通知要求,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分子“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当判必判,更需当管必管》《人民日报》(2010年09月17日09版)—直接引述新闻背景:湖南娄底市一位高二的授课老师,制止学生在课堂上下五子棋未果,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事后处理时,在学生毫无诚意地道歉后,老师突然当堂下跪认错。《唤醒学生的不该是膝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一切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九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上,批评少数领导干部的“讳疾忌医”,他说:“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其结果是丧失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动摇执政基础。”《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讲真话》李泓冰《人民日报》(2010年1月11日06版)先提出观点,再引述材料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作为教师,我能理解这位老师的用心良苦,也很赞赏他的勇气,但更震惊于此事折射出的施教环境之艰难、教育生态之失衡,为尊师重教传统的缺失感到深深痛心。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把如何对待批评、是否勇于承认错误,上升到如此高度来认识,振聋发聩。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很多新闻故事可以佐证。比如,钓鱼式执法事件。在媒体与网友的批评声中,有关部门曾经一度闭目塞听,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直至上海市有关领导严厉批评后,才在一天之内成立联合调查组,迅速查明真相,承认错误。面对这样的教训,人们深挖这一错误隐含的机制设计指导思想的偏差,并要求重新审视各种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人们看到,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很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引起民怨甚至民愤,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讲真话》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相互信任,特别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是一切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从13位革命者以上海兴业路这条小弄堂为起点悄悄卷起红色狂飙,中国共产党经过短短的28年,就夺取全国政权,成为泱泱华夏的执政大党,人民群众的信任是制胜的法宝。被我军俘获的杨伯涛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被“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惊呆了。他慨叹道,“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当年,人民群众用无数支前的小推车,“投信任票”选出了他们想要的执政党;今天,如果只因想保住自己的“面子”和“位子”而不敢讲真话,丧失了这份比黄金更珍贵的信任——这样做,是在损害共和国的“面子”,是在动摇我们党的“位子”。走笔至此,不由想起1953年1月23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社论写道:“如果党不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末,党就是不可被战胜的……”时隔半个世纪,俞正声的话延续了我党一以贯之的道德勇气,更道出了执政党的底气与力量:“承认缺点和错误是自信的表现,是有觉悟的表现,是取得群众信任的第一步,是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前提。”在网络时代,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凭借权力捂住真相的可能。上海市市长韩正在1月9日同一个会议的分组讨论中,呼应了俞正声的观点,称信息公开是一种社会进步,各级政府要解决不适应网络时代的问题,要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求实为本、依法处置。”第四步:总结全文可以说,尊师重教不仅是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也是维系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规则。这显然不能建立在教师的委曲求全甚至自贬尊严上,而只能依靠家长、社会对美德的重塑,以及教师自身师德的感染、适当教育惩戒权的保护。否则,即使是用膝盖,也无法唤醒迷途的学生。时评写作的要求①写作时评要充满激情。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写作时评要富于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仅仅会抒情而不会讲道理,难免要沦为滥情,或竟变成骂街似的谩骂文章。在这里,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③写时评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红网:茅台倒下,站起的一定是拉菲?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接受采访时称,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国家提倡勤俭节约,但正常的消费是不反对的。茅台是知名的民族品牌,作为中国人,不应该抵制。(3月8日《中国青年报》)这两天,茅台酒被推到了2012全国两会的前台,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还特地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一石千浪,围绕“抵制不抵制茅台”,公婆各有道理。其实,“抵制不抵制茅台”本就是个伪问题,推杯换盏之间,翻云覆雨的还是“公款吃喝”的大手。这一点上,大家的争辩千万不要“跑偏”。反对不反对茅台,就和反对不反对普拉达、LV一样,意义寥寥。合法商品,价高价低,爱买不买,又如果公共采购只买拉菲、不买茅台,还真是涉嫌品牌歧视,需要主张权利。但公众的担心显然不在于这里,而是如果一个奢侈品牌(茅台被胡润评为2012年“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品牌”第四名)是靠公共财政养活起来的,腾挪跌宕之间,不过是社会财富的左右手游戏,于公共利益的增益有什么裨益?当然,地方部门对茅台之爱也算情有可原:2011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240多亿元,利税180多亿元,上交税费94多亿元,在贵州财政收入中占7%,增加了就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和服务业发展。但问题是,挣钱多不代表挣钱合理——烟草业的利润与控烟成效之间的纠结早已论证了这个道理,要捍卫高档酒的奢侈身价,起码要回答好记者提问、而相关方一直没有给出答案的那个“敏感问题”——“到底有多少茅台酒被各级政府采购走了?”这个问题如果难以回答,以下现象足以从侧面令人浮想联翩:此间有关茅台降价的消息满城风雨,无论酒家如何“辟谣”,市场暴跌的反应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茅台A股的股价也开始“站不稳”,自3月1日至本周三以来,贵州茅台股价已经下跌11.33元。面对这样的结果,分析人士都将之与去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开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应起来——因其中明确规定“机关事务工作应当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政府各部门在满足机关运行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应当采购中低档的货物和服务,不得采购奢侈品购建豪华办公用房或者超范围超标准采购服务——而被国人看做是奢侈品的高端白酒,在新政面前确实遇到不少阻力。时下,网上网下都是一条声音:茅台不要成了“三公消费”的替罪羊。事实上,单纯鼓呼抵制“茅台”确实容易贻人口实,但限制无度的公款高端消费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栗战书代表认为,“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国家一定要始终贯彻勤俭节约,不倡导过度公款消费,但必要的、正常的、合适的市场消费、市场经营行为,我们是不反对的”。真正的问题是:茅台倒下,为什么站起的一定是拉菲?公款消费难道真的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茅台上的纠结,在政府采购环节恐怕很难用“市场消费”的逻辑来解释,毕竟,政府花钱和普通消费者掏钱不是一回事情,公共采购也绝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不然,政府何苦要大费周章晒账单?“无酒不欢”在民间可以是无伤大雅的传统,但在纳税人财政的潇洒不羁里,不过是一个凌乱不堪的借口。面对“三公之辩”,茅台自然不能是替罪羊——但如果它和拉菲等一起消失在财政的账单里,又是什么罪过呢?公宴不上茅台就一定上拉菲吗“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上一碗鲍鱼多少钱,上一碗鱼翅多少钱?国家一定要始终贯彻勤俭节约,不倡导过度公款消费,但必要的、正常的、合适的市场消费、市场经营行为,我们是不反对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老实说,即使抱着十分的宽容和理解,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这番话中,我也无法弄明白这两个问题:一、公款消费为什么一定是茅台、拉菲、鲍鱼、鱼翅?二、公款消费不上茅台,为什么一定要上拉菲?公款消费离了茅台、拉菲、鲍鱼、鱼翅,就完不成公务吗?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官员的主人。假如主人家自己都不能把茅台、拉菲、鲍鱼、鱼翅等当成家常酒、家常菜,仆人又有什么资格享用呢?这难道就是先天下之吃而吃、先天下之喝而喝吗?只要回答不了这样的疑问,公款消费茅台等就是不必要的、不正常的。茅台对贵州意义非凡,2011年,茅台上缴利税在贵州财政收入中占7%强,所以,作为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替茅台说话,没问题;但力挺政府喝茅台,问题就大了。一个主政一方的大员,他的逻辑和思维,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的逻辑和思维。按照“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的说法,官员在消费茅台时,就成了省钱,而其中公款高消费的羞耻感、负罪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要知道,政府消费茅台虽然也是市场行为,但花的钱,却是纳税人的钱。拿着纳税人的钱消费茅台,纳税人当然要管。而当记者问“到底有多少茅台酒被各级政府采购走了”时,栗战书并没有回答。用纳税人的钱,一方面不公开,另一方面又不让非议,这是什么逻辑?在一些官员的逻辑中,公款消费不喝拉菲喝茅台,不上鱼翅、鲍鱼上茅台,就是贯彻勤俭节约了。可事实上,纳税人在乎的是有没有必要上茅台,而不是上茅台还是上拉菲。不要把一个要不要浪费的问题,变为浪费多少的问题。但也许,正是这样的逻辑,才让公款消费居高不下,也才让一些官方行为屡屡出现和民意不合拍的尴尬。李振忠:不妨对“不喝拉菲喝茅台”来一次掌声3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有的地方说不能上茅台,但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上一碗鲍鱼多少钱,上一碗鱼翅多少钱?国家一定要始终贯彻勤俭节约,不倡导过度公款消费,但必要的、正常的、合适
本文标题:时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9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