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陆绩怀橘《三国志》原文:绩○1年六岁,于九江○2见袁术○3。术出橘,绩怀三枚○6;去,拜辞○4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7乎?”绩跪答曰:“欲归遗yí○5母。”术大奇之○8。译文:陆绩六岁时,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把三只橘子藏进胸怀;临走,弯腰告辞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对他说:“陆郎做宾客还要在胸怀里藏橘子吗?”陆绩跪下去回答说:“想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认为陆绩跟其他小孩子不一样。注释:1、绩:陆绩,三国时吴国著名学者。2、九江:古地名,今江西九江市。3、袁术:当时的大豪强。4、辞:告别。5、遗:指送或赠予,句意为想回去后送给母亲吃。6、怀三枚:在胸怀里藏着三只橘子。7、怀橘:胸怀里藏着橘子。8、奇之:认为陆绩与众不同。启发:孝心是要从小培养的。陆绩六岁就知道把橘子让给母亲品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孝”的种子。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直至赡养父母,既是小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观要从小培养。2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1、黄香温席《三字经》原文:昔汉时黄香,江夏○1人也。年方○2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帷wéi帐○3,令○4枕席清凉,蚊蚋ruì远避,以待亲之安寝○6;至于○7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qīn○8,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9,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注释:1、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2、方:正当。3、帷帐:帐子。4、令:使。5、蚊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6、寝:睡。7、至于:到了8、衾:被子。9、京师:京城,国都。句子解释:1、则以身暖其亲之衾:就用自己的身体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文中有一个属词类活用的词:“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成语“惟妙惟肖”中的“肖”,解释为相似,逼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3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2、陈遗贮焦饭原文:陈遗至○4孝。母喜食釜○8fǔ底焦饭。遗作郡jùn主簿○2,恒备一囊○9,每煮食,辄○10zhé贮○11zhù焦饭,归而遗○7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12liǎn得数斗○3焦饭,未及归家,遂suì携xié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5散,遁○6dùn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1něi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译文: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于是就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没有可以当作粮食的东西,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认为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注释:1、馁:饿2、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3、斗:旧时量器。4、至:极5、溃:逃散6、遁:逃7、遗:送给8、釜:锅9、囊:袋子10、辄:总是11、贮:贮存12、敛:收句子解释:1、恒备一囊:常准备好一只布袋。2、后值孙恩掠郡:后来遇到孙恩攻打(他们的)郡。3、无以为粮:没什么用来作粮食。4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3、哑孝子原文:崔长生,生而○1哑,性○2至○3孝;人呼○4“哑孝子”。孝子既○5哑,左手复挛○6luán,佣工○7养其父母。后乡里大饥○8,孝子行乞于○9乡,人悯○14之,遗○10wèi以糟zāo糠kāng,受而纳诸箪dān,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bǒ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15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11,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18猪饲sì之。猪蕃fán息○13,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17。父母先后卒○12,哭之恸tòng○16,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终。译文:“哑孝子”生下来就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注释:1、而:表并列。2、性:性格、性情。3、至:极。4、呼:称呼。5、既.....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6、挛:蜷曲不能伸直。7、佣工:名词作动词,做佣工。8、饥:灾荒。9、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可以翻译为“在”。10、遗:送给。11、金:银子。12、卒:死。13、蕃息:繁殖。14、悯:同情15、赖:依靠16、恸:极度悲伤17、信:讲信用18、易:以金换得句子解释:1、恒备一囊:常准备好一只布袋。2、后值孙恩掠郡:后来遇到孙恩攻打(他们的)郡。3、无以为粮:没什么用来作粮食。启示: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不孝顺父母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别人也会蔑视他。5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4、郑人买履(1)(韩非)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2)其足而(3)置(4)之其坐(5)。至之市(6)而(7)忘操(8)之。已得履,乃(16)曰:“吾忘持度dù(9)。”反归取之。及(10)反(11),市罢(12),遂suì(13)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14)信度,无(15)自信也。”译文:郑国有个想要买鞋的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去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选好了鞋子,他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注释:1、履:鞋。2、度:度量。3、而:然后。4、置:放,搁在。5、坐:同“座”,座位。6、至之市:等到前往市场。之:往、到7、而:却。8、操:携带。9、忘持度: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度:尺码。10、及:等到。11、反:同“返”,返回。12、市罢:集市散了。13、遂:于是。14、宁:宁可。15、无:不。16、乃:却。句子解释:1、至之市而忘操之:等到了市场上而忘记拿尺码。2、及反,市罢:等到返回(市场),市场(交易)已结束。3、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度量的尺寸,不要相信自己(的脚)。本文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买履》叙述了郑人在买鞋的时候遇到了麻烦,量好的尺寸没有带,他偏偏又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鞋子没有买成,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实际的人。6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5、鲁人锯竿入城原文:鲁○1有执○2长竿入城门者,初○11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5不可入。计○8无所出○9。俄○6有老父○3至,曰:“吾非圣人○4,但○7见事多矣,何不以锯○12截而入。”遂○10依○13而截之。世之愚者○14,莫之及也。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要进城的人,开始竖立起来拿着,不能进城,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不一会,有一个老人来了,说:“我并不是圣人,但是我了解的事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城呢?”于是那个鲁国人就按照老人的办法截断了长竿子后进城了。世人愚蠢到如此地步,简直望尘莫及。注释:1、鲁:鲁国。2、执:拿。3、老父:老人。4、圣人:才智超人的人。5、亦:也。6、俄:一会儿。7、但:只是。8、计:方法,计策。9、计无所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10、遂:于是;就。11、初:起初。12、以锯:用锯子。13、依:按照。14、者:的人。句子解释:1、计无所出:想不出什么计策。2、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用锯子把它从中间截断。3、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启发: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本文标题: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0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