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史诗”,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公安夔州岳阳公安2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64年春天,严武镇蜀,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23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暮年凄苦飘泊,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更是孤单凄凉。这正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颠连:困顿不堪。生活困苦不堪而又无处和诉说)的凄怆心情。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名岂因文章而著,实乃牢骚.说自己失去官职是因为既老且病,似乎婉转自恨,其实是恨世.真正的情况是与时与事多忤。此意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末联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这个比喻,与开篇的自白首尾相顾.一沙鸥呼应独夜舟,抒情主人公孤独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现出来了。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2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3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写出了作者客居天涯的凄寒。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3①用典:“星河影动”“卧龙跃马”;②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③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3《旅夜书怀》《阁夜》;①意境:前者:高朗壮阔细草、微风、桅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概之气不如《阁夜》浓重。后者:悲壮萧瑟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瑟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②章法:前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照应,互相生发,非常和谐。后者: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2早就听说洞庭湖,如今才登岳阳楼。浩渺洞庭之水,断然两分吴楚故地;无边天地景观,日夜漂浮洞庭之波。亲朋好友,渺无音讯,老病之身,惟伴孤舟。西北边塞,又燃烽火,凭轩远眺,涕泪满面。3“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此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这两句气势磅礴,宏伟奇丽。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无比壮阔而又生动。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整个国家的情况。“孤舟”是指诗人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乾坤”与“孤舟”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的哀伤。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由此引起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身世之悲民众之艰家国之痛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写作手法)。(2)联系整篇诗文,紧扣主旨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达到怎样的效果。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表达技巧、表达效果)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本文标题:杜甫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1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