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2017届初三(中考)语文中国语文之古代诗歌总复习课件
中国语文之诗歌诗歌定义•广义:诗是文学、艺术的通称。•西方的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而是包含美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理论体系。•狭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何其芳《关于写诗与读诗》:•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含蓄美•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含蓄美•节奏是诗歌的第一要素•美国诗人威廉斯的诗《便条》•《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当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它是美国诗人威廉斯的游戏之作,将一张便条分行书写而为诗。完全凭直感,具有口语化倾向和随意、轻盈的特质,是卸掉诗歌众多的承载之后出现的现代诗歌的一种小倾向。也可以视为现代诗人的一种语言练习,就象几笔潦草的素描。•THISISJUSTTOSAY•——byWilliamCarlosWilliams•Ihaveeaten•theplums•thatwerein•theicebox•andwhich•youwereprobably•saving•forbreakfast•forgiveme•theyweredeliciouse•sosweet•socold诗歌–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先秦诗歌。•汉乐府诗与五言诗。•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新诗。一、诗歌的起源•诗歌的起源:–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上古歌谣:•神农时期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上古歌谣内容:•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从表声的歌谣到表意的诗歌:•《淮南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女乃作歌。歌曰:候人猗兮。●《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诗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先秦诗歌:–《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写实和浪漫两大源头。•源头:上古歌谣,二言为主;•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为四言诗;•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杂言诗.•《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成书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诗经》成书•●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统治者采诗、献诗,目的在于“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诗经》的传授:四家诗(齐鲁韩毛)•齐·辕固•鲁·申培•燕·韩婴•赵·毛苌★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学官,毛诗晚出,未得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今文。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之人渐多。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大行于世。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手法)•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桧hui.gui.自郐kuai以下•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风、雅、颂的各自产生时间•《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诗经》内容–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如《关雎》、《静女》、《卫风·木瓜》,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讽刺统治者的诗篇。如《齐风·南山》、《齐风·敝笱》。–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秦风·蒹葭蒹葭(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末唏(晒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上升,攀登。指道路陡峭难行,要攀登而上),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蒹葭采采(茂盛),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回弯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í水中的小洲)。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兴。•2、结构。•3、押韵。•4、双声词、叠韵词、重叠字。•5、人物形象、感情。•6、细节。•7、钟鼓乐之:婚,古者,不贺不乐。《礼记·郊特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游子吟•【乐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经》艺术特色:–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后世“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民族的源头与发展•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羋姓楚贵族和一些被羋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楚文化的主源,应该到楚人的先民祝融部落集团那里去找。左传.昭公17年:郑,祝融之墟也。(河南新郑,位于中原腹地)祝融后裔八姓,都分布在中原地区。夏代,祝融部落依附夏,处于夏与三苗冲突之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媒介。商灭夏,祝融部落被瓦解离散,处于商之南乡,在今大别山以西,伏牛山桐柏山迤东的中原南部,并逐渐逃散或臣服。商人称之为荆人。商末周初,荆人残部之一,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丹水与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鬻熊曾“子事文王”。其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楚蛮之地,都丹阳,才有了楚这个正是国号兼族号,(《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秦末,楚地的反秦起义,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离骚》节选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的思想内容•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离骚》的艺术特点:–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离骚》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
本文标题:2017届初三(中考)语文中国语文之古代诗歌总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1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