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模板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内涵•一、教育学的词源•1、西方•Pedagogy(兼有教育原理与教育哲学两种意义)由希腊的pedagogue(教仆)转化而来。有指导儿童之意。•2、中国教育学一词是舶来品,最初由日本传入中国,1904的《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师范学堂讲授教育学,这是中国教育学进入课程有开端。•二、对教育学的几种理解•1、作为科学的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作为学科的教育学•作为学科的教育学是人们对教育研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直到今天教育学仍算不上是成熟的学科。•3、作为学说的教育学即一定的理论视野出发,用一定的方法和表述方式,对教育问题进行系统地阐释而形成不同的学说。同一学科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学说,人们的理论视野不同,方法不同,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学说。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的主体(教谁,谁教)•教什么•如何教•怎么组织•4、作为学问的教育学这是教育者个人对教育学的理解和体悟,它需要不停地质疑、反思与追问。其基础是教育者的生活实践。教育学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自我及他人的成长)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这里主要从学科的角度讨论发展学科产生与发展的标志:•理论标志: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实践标志:经典性的著作与代表人物;专门的学术团体;专门的学术刊物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经验与思想积累和形成摸索阶段(萌芽时期)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作品中总之,这个时期教育学的特点的:①没有形成理论体系;②理论抽象层次较低。•1.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产婆术”•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如何呢?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苏格拉底:好吧,那就来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勇气,处于分崩离析之中,如果他告诉他的士兵,生力军即将来增援。他欺骗了战士们,使他们鼓起勇气,取得了胜利。这种欺骗行为如何理解呢?•欧谛德谟:也算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好吃,哄他吃了,他的病因而好了,这能算欺骗吗?欧谛德谟:也应划到正义一边。苏格拉底:假定有人发现其朋友发了疯,因怕他自杀,就偷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欧谛德谟:应该算是正义。苏格拉底:你不是说不能欺骗朋友吗?欧谛德谟:请让我把所有的话全部收回。苏格拉底就是经常用产婆术的方法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他了解他所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所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他以此来强调学生要主动地自己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时刻注意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得到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3.3.2.3外国----学园苏格拉底•2.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国哲学王教育•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应是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教育•4.昆体良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二)科学教育学时期——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1.培根•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并把它看成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2.夸美纽斯•历史贡献•首创性、民主性、实践性:•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了突出性的成就。他写出了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大教学论》的主要观点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贯穿“泛智教育”思想3、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大教学论》的主要观点4、强调普及“义务教育”5、提出客观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6、第一个论证“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在谈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历史地位时,学者斯佩曼曾在该书的扉页中写道:“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三)规范教育学时期——独立学科的成熟阶段•1.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康德论教育》•康德教育学的贡献:开创了哲学教育学的时代。•第一:重视教育的价值,认为人是教育的结果;•第二: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第三:重视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完善;•第四:重视儿童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强调遵循自然的原则。•2.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明确指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用以研究和实践•“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现代教育学时期——多元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4.社会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5.现象学教育学:范梅南《教学机智》•6.批判教育学: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为什么贫穷》《教育教育》•7.元教育学•以教育学自身的理论陈述和研究状况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学理论形态的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研究。《教育漫话》洛克英国教育家《爱弥尔》卢梭法国教育家《论人的理解能力和教育》爱尔维修法国教育家《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罗齐瑞士教育家《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人的教育》福禄倍尔德国教育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教育论》斯宾塞英国教育家《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家《劝学篇》福泽谕吉的日本教育家《教育诗》马卡连柯苏联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教育家《爱的教育》亚米契斯意大利教育家西方近现代著名的教育著作二、中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关于教师如何教的主要观点: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关于学生如何学的主要观点: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2、墨子•墨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都把教育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普遍的社会教化,一种是学校教育。•墨子从“兼爱”思想出发,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而要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民生幸福的“兼爱”社会,必须靠普遍的社会教化和专门的学校教育。•墨家学派以教义传道为已任,也正是旨在建功立业。通过教育,使天下的人们都懂得正义,从而自觉地献身于正义的事业,最终达到“大同”的理想社会。“亲知”、“闻知”、“说知”•3.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4、孟子关于人性本质问题,孟子提出人性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所固有,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借此,孟子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5、《学记》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00字左右,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节选•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位育•中庸节选•梁漱凕•马一浮《纪实,人物》(二)教育学的“西洋化时期”(
本文标题:第二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1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