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数据挖掘与识别 > 杜甫诗《兵车行》公开课上课稿
兵车行杜甫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歌行”一说。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解题•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再读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称为“诗圣”。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听、读诗歌,体会萦绕整诗的感情基调。基调:悲惨、怨愤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那么,这种“悲惨、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呢?请大家齐读前三行,看看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一幅悲惨凄凉的送征惨别图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在这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惨?哪些字表现力最强、需要重读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句,读出情感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中。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明确: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根据诗句,尽量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青海的古战场,天气阴沉,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诗歌从开头到结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朗读诗歌中间部分,并找出三个字来进行概括。明确:点行频频繁地点名强行征调壮丁。“点行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怨愤)自读诗中剩下的部分思考:通过行人的回答申诉,“点行频”给百姓带来了哪些不幸和灾难?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表达什么感情?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小雅•斯干》“重男轻女——重女轻男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东汉末年陈琳点行频具体表现: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根本原因:血流成河武皇开边造成后果: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不敢申恨抓兵索租观念反常惨别图行人出征家人奔送哭声震天点行频具体表现: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根本原因:血流成河武皇开边造成后果: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不敢申恨抓兵索租观念反常鬼哭图白骨遍野天阴鬼哭写作背景: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总结主旨本诗通过描绘壮丁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借役夫的话,诉说了人民的痛苦与愤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行,从而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再听朗读,体会萦绕整诗的感情基调。怨、怒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中抒发的悲凉苦闷之情。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读标题,得到哪些信息?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感?意境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细草:微风:阔岸:危樯:孤夜:独舟:意象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寂冷清情感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白描借景抒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低垂的星空: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浩荡的大江: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意象画面意境雄浑阔大,苍茫空寂情感天地之大、前路渺远、颠沛流离、归宿何在的凄苦;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哀如何理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明确: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不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很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一二),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以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这句话揭示了杜甫受人排挤、政治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手法:比喻作者把自己比着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效果:分析:阳光早已遁隐,无尽的暮色再一次吞噬了一切。微微的晚风夹裹着润润的水汽,丝丝缕缕地吹来,拂过那瘦弱的江草,留下一串含糊不清的细语。一只从上游漂来的小舟,静静地停靠在寂寥的码头。船上那桅杆,兀自高耸,似在张望那远方的欢乐。孤独的江岸,还有我清瘦的身影。一点清冷的寒星,是一粒流落他乡的种子,垂挂在天际的一隅。无垠的原野,比黑暗更辽阔,搁浅的视线望不到它的尽头!大江依旧不愿停息它那嘶哑的喉咙,浪涛滚滚地涌向东方,去追寻那遥远的梦想。月光,渔火,随波闪动。今夜,谁会捕捞到一网漂泊的寂寞?几十年一晃而过,没有人,愿意留意一位诗人一生的抱负和梦想。志在报国的胸襟,总被名扬天下的诗句掩遮。现在,似乎已经人老多病,也只好休官养性,不问世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言还是莫要再提了吧!”夜色中,一声哀叹,飘散到空中,化作一寸朦胧的月光。在尘世里飘然一身,又能留给时光怎样的记忆和回想?也许自己就是那只无所依傍的小小沙鸥,任沧桑的翅膀,伤感地划过天空。“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羞花”——杨贵妃“闭月”——貂婵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背景介绍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兴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1.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远嫁他乡,(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2.请找出点明本诗感情的词语3.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昭君的不幸遭遇?昭君怨恨什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孤苦飘零。——怨小人作梗,怨元帝昏庸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强调了山川灵秀之所聚,才有绝代佳人之所出,衬托了昭君的美好形象。《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总结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此诗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受人排挤、怀才不遇、漂泊异乡的怅惘和悲哀。
本文标题:杜甫诗《兵车行》公开课上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2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