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西省阳泉市工业学校语文课时授课计划机电、计算机专业2015年3月12日授课班级:(高职)计算机141;高职机电141、142班课题二、善良(王蒙)教学目标1.能识记“恃、圭臬、滥”等字词的读音、字形和词义;了解作家王蒙。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3.联系实际,拓深对善良的思考,思考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向善之心。重点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难点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之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关键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内容:一、题解导入文章标题“善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没有心机。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说明一个人的品质好(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良:好)。不论是为人处世方面,还是待人接物,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但是,这种正确的道德观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质疑。本文写于1995年,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时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也曾因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被打为右派。虽是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的品质,反而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另外,当时中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汹涌而来使人们的价值观出现摇摆。王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下了本文。二、作者介绍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新疆生活、工作了16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三、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一)复习议论文常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方式:立论和驳论。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二)这是一篇议论性随笔。这篇随笔的议论方式属于哪种?(明确:驳论)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提示:论点一般在文章标题、首段、末段等位置)明确: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末段)(三)根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提出问题(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将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解决问题(摆明观点)(12):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五、研读课文(一)第一部分: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明确:层层追问如下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文章前两段摆出了有些人的错误看法。第3、4段驳斥了这些看法。“破”之后接着“立”,第5段之后便开始论证善良的力量内涵等内容,确立了自己的观点,这种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三)第二部分: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2.齐读第六段,说说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3.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4.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四)第三部分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六、写作手法1.破立结合2.对比论证3.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的运用教学内容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性随笔,文章旨在驳斥人们对善良错误看法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善良区别于凶恶的种种优势和力量,鲜明地提出了“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的观点,号召人们摒弃凶恶,做品行善良的人。通过学习课文,巩固复习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三要素、议论方式、论证方法等)。作业布置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不足恃圭臬弘扬以逸待劳超拔参透四面楚歌滥恶2.仿照第9自然段,分别以“善良”和“凶恶”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课后记吸收率巩固率运用率授课教师教务科审阅
本文标题:2王蒙《善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3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