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
211影视天地美国用了四年多时间彻底完成了向有声片时代的过渡。而同样的过程,在中国却用了八年时间。这八年不但是有声技术、有声电影的成熟过程,同时也是无声电影艺术走向巅峰的过程。现在被评价为无声经典的中国电影几乎都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产品。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很少见的。1929年2月4日,上海夏令佩克影院大戏院安装了有声电影放映机,第一次正式放映完整的有声电影美国影片《飞行将军》。此前,1927年底,在美国最初放映有声片之后数月,“靶子路的百星大戏院开映正式的有声电影,曾轰动一时,座价增加到一倍以上。”此时的无声电影还是新闻短片,无声电影的放映仅属局部现象。《飞行将军》上映之后,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有声片时代。这个时代的第一阶段是有声片的放映。夏令佩克影院独家放映有声片持续了半年之久,1929年八月,上海的各家首轮影院开始安装有声片设备。大光明戏院于1929年9月初开始开放放映有声片,此后各首轮影院陆续开始放映。据《世界与中国》二卷三期所载《美国影片在远东的销路》记录,至1930年9月,在美国输入中国的影片中,有声片已占50.2%,在当时中国的233家影院中,放映有声片的影院已有40家。有声片在中国放映之后,摄制自己的有声电影便提上了各家制片公司的日程。但民族企业制作有声片困难很大。当时中国没有生产有声片设备的技术条件,也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设备虽然可以向国外购买,但苛刻的专利权限制和昂贵的费用,使大多制片企业望而却步。因此,联华对有声片的态度消极。最初的有声片作为噱头远多于作为艺术品。天一公司的影片主要销往南洋,当时的出品,多为武侠神怪片。随着武侠神怪片的风潮减退,天一便面临着经营困难。善于经营的邵仁枚提议便开拍无声电影。1930年初,天一拍摄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短片《钟声》,可惜毁于火灾。无声片和有声片各有利弊,于是中国的制片企业多是一边继续拍摄无声片,一片开始了有声片的探索。1930年6月,在法国百代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之下,明星开拍《歌女红牡丹》。此片12月完成,次年3月上映,耗资12万。由于是第一部国产有声片,各地观众都一睹为快。它在南洋也大受欢迎,以高出无声片十倍的价格被菲律宾片商收购。《歌女红牡丹》采用蜡盘留声机录音,后期配音,有音乐和对话,没有环境音响,只能算是部分发音片。由于是第一次拍摄,动作和声音无法吻合。1931年5月,友联与大中华唱片长合作拍摄的有声片《虞美人》上映。这部影片的摄制方法和《歌女红牡丹》完全相反,即先录制盘片,再拍摄。为了吻合口型,表演受到了诸多限制,极不自然。在美国,蜡盘技术很快便被片上发音技术取代。但对中国制片企业来说,蜡盘发音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无声摄影机械,影院方面也只需要添加一些必要的机件,费用较低,因此,最初的有声片尝试采用的依然是蜡盘技术。但蜡盘发音的缺陷却是很难弥补的。最大的难题是蜡盘易断,很容易造成音画脱节现象。天一公司是当时各大公司对有声片最为热忱的公司。它的第二部有声电影并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蜡盘,而是采用了赴美租赁的片上发音系统。1931年10月10日,天一的第一部有声片《歌场春色》上映。本片大受欢迎,使天一坚定了拍摄有声片的决心。1932年,天一公司的9部影片中全部为有声片,1933年的十部里有六部是有声片。而自1934年开始,天一便彻底转向了有声片摄制。片上发音技术克服了蜡盘发音易产生的音画不同步现象,使声音的运用更成熟自然。中国有声电影随着片上发音的使用而成熟起来。片上发音的专利权归美国西电公司和亚尔西爱公司所有,“它们一方面包办了各电影院发声机的装置,另一方面,又规定每家影片公司如欲摄制有声影片,必须向这两家公司中的一家签订合同,付出一笔代价,还得从发行收入中提取若干版税,以为报酬,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天一拍摄《歌唱春色》的有声器材为采用放行分账的形式租赁,所得利润中,很多流入了美国公司。天一盈利后将该设备购买,命名为“慕维通”。明星公司一旦决定开拍片上发音片,便遣洪深去美国购买。洪深带着全套设备和美国技师回国后,明星开拍了自己的第一步片上发音片《旧时烟华》,于1932年1月上映。此后,其他公司也纷纷摄制片上发音影片。片上发音器材对技术的要求高。国内制片企业或者租赁,或者购买,但技师一律是聘请外国人。由于外国技师费用过高,国内影人便开始自己摸索。技术掌握之后,制片方便辞退了外国技师,改由自己人操作。“有声片问世的初期,使用的摄影机仍然和无声片一样,还没有低噪音的同期摄影机”。为了隔音,拍摄时摄影机被密闭在特制的箱体内,同期的录音机也被封闭在“录音小屋”内。由于器材笨重无法移动,有声片初期基本上取消了运动镜头,摄像机虽然能摇,但也只能上下摇动,不能左右。随着技术进步和创造经验积累,影人对声音的掌控更加越来越成熟,声音也逐渐成为了影片的一个有机元素。1930年之后,美国开始采用提高金价的方式来摆脱经济危机,从而使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无论是影片还是拍摄器材,中国电影业渐渐难以支付。这种情况使市场对国产有声片的需求增加,并促使国人研发自己的摄影器材。在有声电影刚进入中国的1930年,明星公司附属的华威贸易公司便试制成功了“四达通”电影还音装置,促进了当时我国有声电影的推广。1932年颜鹤鸣成功研制出自己的录音机,取名“鹤鸣通”。他的影片公司便是为了使用自己的录音机而创立的。1933年10,使用“鹤鸣通”拍摄的《春潮》在上海星光大戏院上映。同年,司徒慧敏研制出“三友牌”电影录音机,并成立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电通公司后来为联华影片公司的《渔光曲》、《大路》、《新女性》、《桃李劫》录了音。此后,国产的电影器材不断被生产和发明出来,渐渐普及。有声片的上映需要有声影院。最初,国内安装有声片放映设备的影院多为大城市的首轮影院。由于有声片放映器材的专利权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安装有声器材十分昂贵。因此,国内的二三轮影院在很长时间之内依然只放映无声片。1934年之后,价格低廉的国产还音设备逐渐被影院采用,这大大促进了有声片的生产。此后的国产片中,有声片逐渐占据多数。至1936年,中国电影终于完全转向有声片的摄制。[1]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2]李念芦李铭张铭:《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3]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4]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由于特殊而复杂的产业和时代环境,中国电影彻底过度至有声时代共用了八年时间。这八年间,有声电影逐渐占据制片和放映业主流,而中国无声电影也迎来了它的顶峰。无声电影;有声电影
本文标题: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3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