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韶关学院医学院中医系张小兰《针灸学》绪言教学目的:1.掌握针灸学的概念及针灸疗法的特点,明确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本学科的意义。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概况。3.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概述】针灸学的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以往的教材中,针灸学的定义被归纳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从针灸所包含的内容来看,此概念不够准确全面,它仅仅考虑针灸治疗一个方面,将其归为针灸治疗学的定义似乎更为恰当,经络、腧穴、操作技能等都是针灸学的研究范畴,在定义中应有所反映。《针灸学》主要内容经络腧穴针灸方法理论核心施术部位操作手段针灸学特点:针灸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之所以历经沧桑而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特有的魅力,充满古奥神奇的色彩,是因为针灸具有如下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HO就列出适宜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名称。目前据统计,可用针灸治疗的病证已达300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其中对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针灸疗法使用器具极为简单,除针、艾和消毒材料外,所需其他物品不多,用具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应用,加之费用低廉,容易推广。对人体不会产生副作用,更无毒性作用,是任何药物疗法难以相比的。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针法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称为“砭石”。《说文》:“砭,以石刺病也。”这是一些经过磨制而成的锥形或楔形的小石器,用来叩击皮肤的一定部位,浅刺出血和割治排脓,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或解除痛苦,当其发现用一种石器叩击身体某部位或放出一些血液时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造了砭刺疗法。砭石之外,古代还有骨针和竹针的应用。灸法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北方气候寒冷,当人类知道用火以后,一些风湿痛之类的患者,很自然地会进行烤火取暖。可能偶尔被火烧伤了某处,结果却减轻或“治愈”了某种病痛,于是就发明了灸法。据考古证明,我国在距今50万年前就已开始用火(从北京周口店发掘北京人的含骨化石的地层中,发现有遗留的灰烬,为灸法提供了依据)。灸法所用的材料,最初很可能是利用一般的树枝等燃料来烧灼、烫、熨,后来才专门选用了艾绒。经过长期积累经验,创造了灸法和热熨疗法。到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畜牧业比较发展,已广泛地饲养牛羊等有角的动物,这对与拔罐疗法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拔罐疗法,古称角法。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学术思想的进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针灸学从实践经验向理论高度的深化,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竹针发展到了金属工具,从而扩大了针刺医疗实践范围,使针灸学术飞跃发展。1968年在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墓(公元前113年)中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的银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九针的一部分原形。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撰于先秦,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也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对经脉病候也有详细具体的论述,而且对奇经八脉有所认识。在腧穴理论方面,也有较为完整的论述,论及穴名约160个,对特定穴理论阐述较详,为后世腧穴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刺灸法(补泻手法)方面有系统详尽的论述,《内经》列有100多种病症,其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应用针灸治疗,特别在《灵枢》中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灵枢》又有《针经》之名。《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大约成书于汉代,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论,腧穴学中的八会穴、五腧穴理论,刺灸学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其八会穴理论对五输配属五行的五门十变理论,成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关于双手配合操作和得气问题的见解以及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配穴原则等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此外,华佗创立了“华佗夹脊穴”;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成就都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主要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到明代,以《针灸甲乙经》成书为标志。《针灸甲乙经》:魏晋的著名医家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有关文献,撰成该书。全书共收了349穴,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种病证针灸治疗等次序编辑,成为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系统性针灸专著。纵观我国一千多年以来的许多针灸学家,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建树,无不导源于这三部经典著作,无不是对三书内容的补充和发挥。因此这三书是针灸学共同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在针灸学上的成就及影响最为深远。随后,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从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到明代,由于各家针灸学说和学派的不断涌现,使针灸医学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例如:隋、唐两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宋元时期: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医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特别是《针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四)针灸学术的低谷时期清代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在民间还是有所发展。吴谦等编辑的《医宗金鉴》一书中有“刺灸心法要诀”,专论以歌诀为主,配合插图,图文并茂,颇切实用。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西医学院校,排斥和歧视中医学;更有甚者,国民党时期竟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的议案。然而,由于中医针灸疗法的经济、方便和具有良好的疗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针灸依然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应用。(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定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和研究机构,针灸学成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针灸科是必设的科室。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中医院校先后建立了针灸系,使用了全国统一的针灸学教材,并逐渐开展了针灸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了针灸学教学、医疗、科研的完整体系。随着针灸事业的蓬勃发展,针灸教学、医疗和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灸学发展简史小结1、理论的初始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2、理论形成《内经》对针灸的第一次总结3、学术发展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的第二次总结,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收录了349个穴位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4、学术低谷时期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5、学术繁荣时期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略)针灸虽然起源于我国,但是为国外人民的保健事业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已传入朝鲜、日本等国,16至17世纪传入欧洲。现在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治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了学习针灸的热潮。1987年11月在我国北京召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将其总部设在北京,由此肯定了我国针灸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标志着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针灸学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它需要雄厚的针灸学术理论基础和广博的学识。由于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针灸临床必须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作为针灸工作者,除了熟悉针灸操作技术以外,还必须通晓中医基础理论,掌握辨证施治的本领,更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广,理论研究的涉及面宽,还必须重视同其他学科(内、外、妇、儿科知识及西医解剖学)的结合,才能学好针灸学。【思考题】1.针灸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2.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什么?成书于哪个朝代?作者是谁?共收录了多少个腧穴?
本文标题:针灸学绪言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4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