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前言佛教艺术泛指与佛教相关的建筑、雕塑(造像)、绘画、文学与音乐等艺术作品。在2500年前,其形象和象征意义还未发展成复杂与多样化的体系时,佛教艺术已经开始发展。佛教艺术发源于公元前5至6世纪左右,历史上佛陀涅槃之后的印度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区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随之不断演变。一、佛像的起源一、佛像的起源(一)、无佛像时代(公元前1世纪至前5世纪)(二)、佛像与原始型态1、佛脚印2、佛塔:桑奇佛塔、3、法轮4、菩提树(二)佛像与原始型态1、佛脚印健驮逻国1世纪的佛陀脚印,现藏于日本东京善养密寺。2、佛塔:桑奇佛塔桑奇大塔,以及石柱,最先能够清楚地显示出佛教艺术创作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前185年)的阿育王时期。桑奇佛塔3、法轮法轮采取车轮图案,作为圆满无缺之意。4、菩提树菩提树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佛曾在菩提树修行而觉悟。犍陀罗时间:公元1世纪至2世纪的佛像头部。地点: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二、佛像时代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摄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佛教造像的演变任何事情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的。佛像也是如此。佛教艺术当中以佛像最广为流传。早期的寺院和石雕都是印度西域风格,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自东晋以来,中国式的佛像才出现雏形。南北朝初期,得到了魏孝文帝支持,中国造像到了隆盛时期。佛像风格渐转向“秀骨清像”的风格,充满飘逸高迈的艺术效果。隋唐时期,佛像变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五代两宋在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中,探索现实人的形象,从超凡脱俗走向慈祥关怀,佛像更走向人间化、世俗化。比唐代更为写实逼真。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走近生活,进入了装饰工艺与民间戏曲之中。北齐佛像特点北齐的佛像和佛头笈多艺术与中国北齐佛教艺术比较笈多艺术与中国北齐佛教艺术比较唐代佛像的特点卢舍那大佛麦积山石窟佛像宋代佛像元明清佛像的特点莫高窟第55窟中心坛三佛组合宋代涅槃像此外,涅槃像也是一种特殊的一佛并随从的组合。“涅槃”是指佛教徒全部修习所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获得的一种境界。按佛经中记述:释迦牟尼在八十岁时,行至拘尸那城熙连若跋提河畔裟罗双树间,为阿难等徒众最后说法完毕,在所敷置的佛床上,头向北,面朝西,右胁累足而卧,面容端详自若,毫无痛苦而逝;因此,后人绘、塑、雕造佛涅槃像时,以卧佛为主尊,周围绘塑弟子与菩萨像。莫高窟第148窟西壁佛床涅槃像(局部)盛唐(清重修)莫高窟第45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组合盛唐(三)佛教的供奉对象(1)佛(2)菩萨(3)罗汉(4)护法天神名称修行结果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菩萨自觉觉他——罗汉自觉————三方佛——在不同空间同时存在的三尊佛三世佛——以佛出现先后的时间化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弥勒(梵文Maitreya)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行”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大智”文殊菩萨(二)菩萨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象征愿力的地藏王菩萨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四大菩萨判定手印方法(三)罗汉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罗汉•----佛经中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庆友、宾头卢)而来。(四)护法天神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四大天王辨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王尊(哼哈二将)伽蓝守护神密迹金刚那延罗天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左:开口,执杵右:合口,提棒伽蓝菩萨护民伏魔尊者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佛道两教护法会门义气象征•伽蓝神关羽——在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供奉诸天供奉诸天为佛提供给养,并听佛法的飞天形象。五、汉传佛教寺院布局无作门僧舍空门大雄宝殿祖师殿三门殿鼓楼无相门钟楼伽蓝殿罗汉堂天王殿藏经楼(阁)无愿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供关帝明清后供哼哈二将供地藏正面供弥勒,背面供韦驮,左右供四大天王供达摩,慧能供波斯匿王父子及给孤独长者供三世佛,三身佛或只供释伽佛和文殊.普贤大雄宝殿后可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殿哼哈二将哼哈二将六、佛教教育——贡品意义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香积厨、斋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常设在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旦过寮)北京大钟寺自南而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西安大慈恩寺1.山门佛寺大门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又称“三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少林寺山门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其形象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2.天王殿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3.正殿: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供奉佛陀的大殿。栖霞寺毗卢宝殿苏州重元寺大雄宝殿“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自在天魔等“四魔”。《法华经·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法华经·授记品》云:“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佛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称大雄宝殿。供奉的主要佛像,常见的有一、三尊二种类别。(1)供一尊佛常见有三种姿势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触地印”。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环形,名为“说法印”。其三为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释迦佛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佛的形象雕成此像。此是有佛像之始。后来仿制的也叫旃檀佛像。(2)供三尊佛“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三世佛”①横三世佛(空间):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②竖三世佛: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迦叶或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弥勒佛释迦佛燃灯佛(3)供五尊佛五方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山西大同华严寺五方佛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释迦佛的近侍,一般为老“迦叶”、少“阿难”两大弟子。或两菩萨:文殊、普贤(华严三圣)3.法堂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特点:除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法座(狮子座)供演说佛法之用。左钟右鼓,供上堂说法前击鼓鸣钟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大慈恩寺法堂4.藏经阁(楼)开封大相国寺藏经楼5.配殿东配殿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之神:①“十八伽蓝神”②伽蓝堂即是“土地堂”③近世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④因“祇树给孤独园”,伽蓝殿正中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西配殿祖师殿,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禅宗清规的制定者)。云南玉溪大营街玉泉寺祖师殿三、佛塔建筑1.印度佛塔佛塔最早产生于印度。前身是“佛图”,或称“浮图”、“浮屠”、“窣堵波”(简译为“堵波”、“塔波”),Stūpa的音译,意即埋葬尸骨的坟墓,故又意译作“方坟”、“圆冢”、“灵庙”。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佛图”(塔)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佛舍利的专用建筑物。印度阿育王桑奇大塔“支提”式塔为了礼佛的方便,佛塔被移入僧侣们修行的禅窟中。在印度,原有一种僧侣们修行时住的石窟,其中央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讲堂,左右两侧和正面开凿有很多小型方室,约一丈见方,每室只能容纳一僧住在里面坐禅苦修。为了能在苦修过程中随时拜佛,便在石窟的中堂后壁上刻出小型佛塔。印度称这种刻有佛塔和其他雕刻的石窟为“支提”,意译为“庙”或“塔庙”,里面的塔,可称之为“支提”式塔。金刚宝座塔随着印度佛教密宗的兴起,又出现了一种与浮屠形式完全不同的塔,金刚宝座式塔。它供奉的是金刚界五部佛(五方佛),故在塔基上列中央大、四隅小的五座塔,并且象征着须弥山五形;塔的座子上还有五方佛各自坐骑的浮雕。菩提伽耶大佛塔2、佛塔传入中国楼阁式塔,成为中国塔的主流,最能代表中国塔的特色。佛塔的位置,也逐渐发生变化。早期佛塔是寺院的中心,唐以后佛塔则建在寺旁、寺后或远离寺院的山顶沟畔。按佛塔的造型划分,主要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及塔门、塔林及一些造型奇特的塔。杭州雷锋塔杭州六和塔,江南第一大塔,运河四大名塔之一密檐式塔:是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因其在较高的塔身上加以层层的密檐,故名。主要盛行于北方。华夏第一塔—嵩岳寺塔,现存最早的砖塔,最早的密檐塔,唯一的十二边形塔西安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亭阁式塔:因其塔身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亭阁式建筑,故名。柳埠四门塔,现存最早的石佛塔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灵岩寺慧崇塔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亭阁式塔的代表安阳修定寺塔,唯一的琉璃砖塔花塔:塔身上半部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远看颇象一个巨大的花束,故名。也叫“华塔”、“多宝塔”。正定广惠寺花塔房山万佛堂花塔,现存最早的花塔敦煌城子湾花塔,现存最大的土塔河北曲阳修德寺塔唐山丰润车轴山花塔,八角形亭阁式花塔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藏式塔,因塔身通常涂成白色,故习称“白塔”。典型的覆钵式塔北京妙应寺白塔,现存最大的一座藏塔北海白塔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大的金钢
本文标题:19佛教造像与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4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