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丝绸之路文化展简介•丝绸之路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起初指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因为丝绸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后来,这一概念成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通道的统称。西汉时张骞以西安为起点和东汉时班超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丝路地图丝路起点——长安(西安)•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历时1100多年。它也是一座国际大都会,约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公元581年到公元604年(隋朝)与公元637年到公元775年(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逾百万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与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丝路第一人——张骞•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张骞在危难中不失气节,如梁启超称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草堂寺与鸠摩罗什•距西安约50公里的草堂寺位于陕西省户县圭峰山北麓,东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约创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东晋末年,不仅是佛教的著名古刹,也是三论宗祖庭。还是名闻关中的古迹胜境。因其以草苫为寺中一堂屋顶,故名。北周时毁,唐宋以后多次重建。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文化使者——玄奘玄奘(602-664年),原名陈袆(也名祎),洛阳人(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羲皇故里——秦州(天水)•天水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使当是繁华、富饶的上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在一天夜里,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天空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于是形成一湖,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当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后秦,大约384年前后,当时佛教在中国开始兴盛。隋、唐、五代、宋、西夏、金、元、明、清不断被开凿或重修。历史上遭多次地震、火灾破坏,至今尚能保存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个,泥塑像、石雕像七千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与壁塑等。同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完整的石窟,也是唯一能比较全面反映北魏至明清时期中国泥塑艺术演变历史的石窟。窟内藏有直至清朝的泥塑、石塑佛像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黄河明珠——金城(兰州)•兰州古称金城,地处祖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汉唐时期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霍去病西征,唐僧到印度取经都是从这里经过的。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炳灵寺•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炳灵寺在唐代称为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初建于16国时期。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炳灵寺以下为主,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窟龛183个,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169窟开凿于一天然石洞中,规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炳灵寺石窟雕像776躯,其中石像694躯,泥塑82躯,主要人物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无量寿佛、弥勒佛以及各种菩萨、佛等。造型概括,手法简练,肢体半裸,衣裙飞动,姿态优雅,静中有动,比例协调,充分体现西北浑厚粗犷之神韵。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组成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马踏飞燕——凉州(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银川,南至兰州,西北至张掖、金昌,东北至沙乡民勤,南依祁连山,东接腾格里沙漠。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河西四郡之一,也是现在中国内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交通要道。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于该市,该市也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潇潇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武威文庙•武威文庙,也称圣庙、孔庙,是为祭祀我过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庙宇。武威文庙位于市区东南,扩建于明正统4年(公元1439年),后经重修扩建,大殿雄立,飞架斗拱,彩绘精美,是一组造型瑰丽,类似皇家宫阙的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它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武威文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原由文面宫、孔庙、儒学院三组建筑构成。保存文物4.4万多件,其中以医药简、礼仪简、木雕、墓志石刻为代表的汉唐文物,以木缘塔、木版画、金碗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凉造新泉、西夏银币为代表的货币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陆画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漠漠青冥不可梯,梯山高出辟层蹊。朝天有路风云合,隐雾何人竹不栖。玉塞万年凭作障,泉源六出各成溪。振衣千仞曾寻梦,一览青川绿树低。”———清代·张昭美张国臂掖——甘州(张掖)•张掖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富裕程度超过武威,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史载西夏国师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袛园演法”。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黑水国遗址•黑水国位于张掖城西10公里处,黑河从其旁静静流过。黑河古称“弱水”发源于祁连山,是河西走廊是了大的河流。因发洪时挟带黑沙滚滚而来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黑水国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国遗址很早以前是个很大的湖泊,后来逐渐干涸,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支国”国都就建在此地。黑水国遗址又称黑水锅城堡,俗称黑水国或老甘州,民间亦称甘州老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寺院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的庞大的甘州“历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风光、沙丘、湖泊、芦荡、湿地为一体的河西“特色画册”,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宝地”之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城址周围分布有大量汉-魏晋时期的墓葬群及小城4座,两城间发现4处村落遗址。丝路雄关——嘉峪关•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古肃州(今酒泉),西有安西。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见这关如此雄伟,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极言这关的威严和雄伟壮丽。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说来令人诧异,据说当年建这关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这是建筑工程上的绝招。肃州(酒泉)•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
本文标题:丝绸之路文化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5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