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教育家孟宪承生平简介
现代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现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把教育看做国家的命脉,没有一个不尽力从事师范的培养;为改进中等教育计划,没有一个不在高等教育里,提供师范的训练。——-——孟宪承《教育学科在大学课程上的地位》(1926)•学生要有专精的学问,非分途致力,从事专攻不可,然而人生是整个的,文化史整个的;断片的分类,只为学习的便利罢了。弱势学生对于文化没有一种概括的了解,分科太早,所以太窄,变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里”的毛病。结果只得些片段的、机械的知识、技能、而失却它们在人生上的意义。就以应用而论,这样的学生,一到实际生活,就必感受困难。——孟宪承《高等教育的新试验》(1926年)家世简介•孟宪承出生书香门第。父亲孟鑫(字潮生)素有才子之誉,不幸英年早逝;母亲杨氏出身常州望族,知书达理,独自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伯父孟森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清史泰斗。母杨氏•父孟鑫伯父孟森求学道路•孟宪承七岁入私塾,后入常州府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毕业,九月考入以招生考试严格、“千里挑一”著称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中院(中学部)。南阳公学毕业生名册大学生涯•1912年孟宪承考入圣约翰大学,因成绩优异,深受美籍校长卜舫济(Dr.HawksFracisPott)欣赏器重。期间,完成了《太平天国外纪》(英国人林利著)的翻译,成为我国较早太平天国的学者之一。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16年孟宪承从圣约翰大学毕业时照片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初为人师•1916年孟宪承从圣约翰大学毕业,9月受聘执教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初任教职,却有“不但学问好、教法好,而且热心教学,是男的的好教师”之誉。清华园二校门清华园二校门崭露头角•1918年,孟宪承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师从杜威(JohnDewey),主修教育,辅修哲学。课余与余庆棠合译《思维与教学》、《教育方法原论》,后由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名著”和“现代教育名著”丛书出版。•1920年11月,转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深造。1921年回国,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受卜舫济之邀,前往圣约翰大学任教授和国文部主任。期间,与黄炎培共同创办《申报》教育学术专栏《教育与人生》,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爱国情操•1925年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6月1日,深受母校器重的年轻教授,国文部主任孟宪承挺身而出,召集教授会议,并慷慨陈词:“假如做一个学生,只知自己是圣约翰的学生,而不知是中华国民,看到同胞为外人屠杀而不关心,这对我们平日所讲的国民自觉教育,将无法自圆其说。今后,我们也无颜再以学问文章与学生相见于讲台。”在随后的中外籍教授会上,孟宪承为钱基博翻译,严厉谴责租界当局暴行,要求校长理解学生,最后已然泣不成句。6月3日,因卜舫济禁止师生致哀,并辱及中国国旗,522名中国学生在孟宪承,钱基博等教授的带领下愤然离校。9月,离校学生在张寿镛、孟宪承、钱基博等帮助下另建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取意“光大华夏”。•六三事件之后,孟宪承终身未再与教会学校来往,并回绝了工部局担任华人教育总管的礼聘。光华大学任教的孟宪承六三运动六三事件离校学生合影教书育人•孟宪承致力于教书育人。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等知名学府任教。1948年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班师生合影(前排左六为孟宪承)北师大聘书硕果累累•二十年代末,孟宪承受聘担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委员,负责制定《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的初、高中语文部分,改《标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个以政府名义颁行、具有法规性质的课程标准。30年代,完成了《教育概论》、《大学教育》、《民众教育》、《西洋古代教育》等重要著作,并翻译了《教育哲学大意》、《现代教育学说》等西方教育学名著。1942年,孟宪承因在教育学领域成就卓著,被聘为国民政府首批29位部聘教授之一。部分著作部分译作《大学教育》孟宪承在书中阐述的现代大学理想是对于高等教育的任务和性质的精辟提炼。《教育概论》孟宪承在吸取国外教育理论、特别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负荷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首任校长•1951年,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教育部决定在华东地区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南北呼应。10月16日,学校正式成立。。11月,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的孟宪承出任校长。1951年华东教育部副部长沈体兰宣布大夏光华两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孟校长在华东师大成立仪式上讲话高瞻远瞩•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前夕,孟宪承在规划校区时充分考虑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舍弃了繁华的闹市区,选择了既有一定校舍基础又有发展空间的原大夏大学校园作为校址,为华东师范大学提供了50年的发展空间和远不止50年的发展方向。1953年底建成的化学馆50年代完成丽娃河以西西校区闵行校区中山北路校区提倡教改•孟宪承高度重视人民教师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前即先行组织学习以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教育服务的思想。学校成立典礼上,孟宪承又特别强调:“做一个人民教师时光荣的”。在他的领导下,华东师范大学围绕为新中国培养大批优秀人民教师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学校各方面建设:在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组织,编写翻译各科教材,为新中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50年代,华东师大学习苏联经验,试行口试考场师范院校教学大纲讨论华东师范大学首批毕业生师生合影教研并重•作为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倡导师范行与学术性并重,以科技带动教学,提出“高师应当从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角度而言向综合大学看齐”,培养具有“继续独立钻研的能力”的中学教师。•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得到快速发展。于1959年5月跻身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列。孟宪承校长在第一次学生科学讨论会上发言1960年10月,孟宪承校长在华师成立的首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仪式上致辞汇聚名师•孟宪承校长治校谨严,注重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重视教师队伍建设。50年代,经过院系一啊哦正,一批名师大家汇聚华东师大。1956年,学校举行了第一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共评出一级教授2名、二级教授24名,三级教授75名。孟宪承与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被评为一级教授。•两位一级教授晤谈中,(右)孟宪承教育贡献•孟宪承毕生致力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强调理论必须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他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在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望。•关于高等教育,他有精辟的见解。他在专著《大学教育》中写道:“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是因为在教育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一个阶段,尤其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大学的理想,实在就是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现代大学的理想,就是‘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和‘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贡献•与一般的教育理论家不同,孟宪承不仅对高等教育理论颇有建树,而且对民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甚为关心。1933年,孟宪承在杭州亲手创建了一所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并在此期间对民众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著有《民众教育》《民众需要的是什么教育》等论著,是我国民众教育的先驱之一。终身研究•晚年,虽然公务繁忙,孟宪承仍然没有停止教育学研究。1961年他与陈学恂合作完成《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1963年《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完稿,1979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成为教育专业学生的必读参考书。1956年,与助手汇集整理汉代教育史资料晚年风雨•自五十年代后期起,孟宪承校长多次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和错误批判。于1967年7月19日不幸逝世,享年73岁。他的很多书稿藏书也随之散失,成为教育界、学术界的莫大损失。•1979年1月12日,孟宪承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悼词宣布腿法强加给孟校长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本文标题:教育家孟宪承生平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6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