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民俗《古代的尊师礼仪》民俗,即民间风俗,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处境中不断形成和演变。简而言之,民俗就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华民俗包括:信仰民俗、组织制度民俗、生产行业民俗、生活起居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历程民俗、文娱竞技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细读课文回答:1、“释菜”礼仪的由来,内容、意义?2、如何理解尊师礼仪的精神内涵?3、你对尊师重道、尊师重教、尊师爱生的看法?孔子厄于陈蔡之间汉·应劭《风俗通义》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藜羹不糁(sǎn),而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拔树于宋,今复见厄于此。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夫子弦歌鼓琴,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到粮食,野菜里一粒米都没有了,可孔子还在室内抚琴唱歌,颜回在外面择菜。子路与子贡一起对颜回说:“夫子被鲁国驱逐,被卫国赶走,被宋国砍树驱赶,现在又困在这里。杀害夫子的人无罪,污辱夫子的人不受限制,夫子还抚琴唱歌,不曾停止。难道君子就不知耻到这般地步吗?”颜回无话可答,进门告诉孔子。孔子变色推琴,喟然而叹说:“由与赐是小人哪。叫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与子贡入,子贡说:“这种情况,可算是穷途末路了吧!”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才叫达,困于道才叫穷。如今丘恪守仁义之道,遭乱世之患,属于正常,何来穷途末路之说?所以说自省而无愧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已至,霜雪已降,我因此知松柏之茂盛。陈、蔡之困阻,对丘是幸事!”这故事是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之地,处境十分窘迫。一天,颜回拿来一些“菜”放到孔子门前,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不离之意。子路和自贡见了,不以为然,说我们都困难到这份上了,老师还一个劲的弦歌鼓琴,是不是有些不知羞耻了吧!颜回听后无法回答,就向孔子作了汇报。孔子听完汇报很是生气,认为“由与赐,小人也”,就把他俩招来,教训了一番关于“达”与“穷”的“道”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临难而不失其德”的信念。这个故事在各种史籍中多有记载。什么是“释菜”?《庄子·让王篇》和《吕氏春秋.慎人篇》记载这故事时都用作“择菜”。有人联系到故事中“七日不尝粒,藜羹不糁”的情境,以为释菜就是“择菜”,即“摘野菜”。这是误解了词义。”释菜“出于《周礼·春官·乐师》之“入学者,舍菜”句,说古人拜师,都要以“舍菜”为敬。“菜”就是蔬果菜羹之菜,“舍”是“捨”的古字,与“释”通用。多数人持这种观点,《礼记·月令》、《周礼•春官•大胥》等诸多古籍中都持此说。《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而礼之。”《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郑玄注:“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蘋蘩之属。”《南宫县志》:“冬至节,释菜先师,如八月二十七日礼。奠献毕,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释菜先师”就是一种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属礼先师孔子。古时始入学,行“释菜”礼。祭奠孔子的释菜礼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仲春之月〕、八月〔仲秋之月〕举行两次,必须是“上丁”之日,上丁就是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按孔颖达的说法:“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用做祭物的就是“菜”。郑玄说:“菜,蘋蘩之属。”蘋、蘩是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常用于祭祀。这两种草在《诗经》中常常提到。释菜典礼到底如何举行,大体上是先用菜祭祀,然后春天要集体舞蹈,秋祭则演奏音乐。古人用蔬果菜羹之类表达对师尊的敬重似乎有些简陋,这正说明古人讲究忠信,“明有忠信之行,虽薄物皆为可用”,所以古人敬师之礼,仅仅“释菜”就已足矣。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释菜这种尊师礼仪一直在中华大地盛行。当然,释菜原本是用来礼敬孔子的,所以自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每年都要举行官办释菜,以祭拜至圣先师。近代以来,古老的释菜之礼渐呈衰势,但此习并未绝迹,像岭南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有置菜于老师门外以示敬意的风俗。为什么要尊师反方:二十年前,……然而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却每况愈下,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享受着国家、社会、家长给予的各项荣誉,却干着在课堂上少教,课下补课、给小孩分班排座位要家长送礼、择校要交高额择校费等。教师节到了,本来慰问一下老师,道一声辛苦也无可厚非,但是慰问在市场的影响下却变味了,少则百把元,重则四五百元,美食节上谢师宴刚结束,又见到喝的通红的脸,东倒西歪,嚷着要搓麻、洗桑拿去,更有农村的家长为表心意送一壶香油给老师,而老师的妻子却说:我们现在改吃色拉油了。这就是人民教师的形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时下教师把社会的“人情事故”传给了下一代,难保我们的下一代在惊涛巨浪中不变味,毕竟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太多。…反方:人和人的关系,用科学的理念来认识,应该是平等,即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美好情感的重要内涵;但腐朽的封建观念中的不平等意识,却给人们以不同的“待遇”,有的人只“享受”尊重,有的人只“享受”爱护。于是,有的人只是治人者,有的人只是治于人者。什么是“官打民不羞”?即官是有尊严的,民就是厚脸皮。什么是“官如舟,民如水”?即官就是该当凌驾于民之上的享乐者,民就是自然受官凌辱的奴隶!而今,“尊师爱生”的金字常常镶嵌于“现代化”的校园,明明白白地“弘扬”着“师道尊严”的陈词滥调,师生们麻木地宣扬着不平等的“文明”思想,实在令人悲哀!然而,又何止这些,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些意识经过长久的沉积,使人们形成一种难以改变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延续于后代;一旦有谁提出新的意见,便是“违经叛道”“目无前贤”“霍乱道德”“践踏神明”,连青年的一代都觉得你“另类”“变态”。反方:只强调尊重老师的另外一种可能的理由,就是教师群体比其他任何群体更应受到学生的尊重。可是这无论从情理还是法理上,都找不到依据。忽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尊重教育,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导致学生没有学会尊重他人,也就不能真正学会尊重老师。有的学生在校时见了老师毕恭毕敬,毕业后见了老师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形同陌路,正说明了片面的尊师教育的失败和全面的尊师教育的势在必行。相反,老师不尊重学生,随意惩罚甚至打骂的现象,倒是非常普遍。老师不尊重学生,怎么能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呢?所以要谈尊重,先要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包括尊重老师,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只提学生要尊重老师。正方:尊师的形成《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圣人是觉悟了“道”而与“道”为一的人,是“道”的理想人格形象。老师则是“传道”者。尊重“先圣先师”,实质上是“重道”。就尊重老师而言,“尊师”是“重道”的延伸,“尊师”礼仪也应该说是“重道”仪式的一部分。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修养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方法、技术,是操作性的知识。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高的价值标准,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纵观各派学说,“道”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是最高的智慧,最普遍的规律,最重要的行为规则,重道的传统今天我们继承下来了,我国是“有道之邦”。今天我们的道,首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他如爱国、爱民等道德修养等,也都属于道的范围。我们今天的道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与历史相比,我们今天的道的智慧要高得多,施行的范围也最大。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里出现了“重术轻道”的倾向。重术本无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轻术的毛病,改掉这个毛病是很大的进步。术能直接产生具体的效益。知识的“术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可是,近年来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大为滋长,什么术获利快、获利多就练什么术,以至于很多急功近利者认为“唯术有用,为道无益”,专在术上下功夫。问题就出在这里。拿教育来说,主要的行为应该是教师传道、学生悟道。可是有相当多的学校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多,力气主要放在训练学生的解题术、应试术上。结果是训练出来一批“有术寡道”的“术士”,他们有某种技术,却不大懂为人之道,没有高尚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没有大智慧,在术上也没有大的发明创造。这正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弊端。重术轻道的弊病在其他领域也都有所反映。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有道者可用来造福人类,无道者亦可用来行骗作恶,关键看有道无道。我们的社会在转型,发展变化很快,很多观念在变化,也必须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观念的变化都是对的、合理的。像“尊师重道”等很多传统的观念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们的生命是超越时空的,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能丢弃。正方:温总理寄语师范生: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2009年9月9日上午9时许,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座谈。温总理说:”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受到尊重。这靠什么?靠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充分的民主、完善的法制、高尚的道德和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其中最根本的是国民素质。师范院校肩负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责任。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正方:尊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礼待,而非盲目地随从。换个角度来说,一位好的老师绝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整天唯唯诺诺、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不愿进行学术创造。老师有其擅长的东西,知识、阅历相对来说比我们丰富,但老师的话也未必全是正确的。再说,老师未必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就同一个时代来说,老师所掌握的只能是整个文化领域的某一范围的内容,对于其他范畴的知识未必精通。第三,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具有恒久性。时代在发展,也许此时此刻老师所说的话、所传授的知识已到达了科学的最前沿水平,但不能否认,有些观点有些结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逐步被推翻。关于教师的格言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教师的比喻?蜡烛园丁工程师春蚕•怎样看待这些比喻?教师节的由来“6.6”教师节。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8.27”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5.1”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9.10”教师节。北师大王梓坤、钟敬文等教授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世界上有教师节的国家尊师具有普世价值阿尔巴尼亚的教师节是每
本文标题:中国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7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