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4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3、实践的类型。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重点)1、实践的含义不是主观世界不是纯主观、纯认识的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主体)(对象)(性质)一、实践及其特点直接现实性:即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特有,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③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讲课④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⑤学生教室里听课、思考问题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牛刀小试例:愚公移山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实践的主体(愚公和家人—人)实践的手段(榔头、畚箕等—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的特点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有哪些特点?补充: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愚公为方便出行……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2)实践具有能动性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判断:单个人的活动没有社会性()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思考:这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问题: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例: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6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6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材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最基本的形式3、实践的类型(P43末段)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课堂练习2、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四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D.实践具有预见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咬一咬。这体现了什么哲理?思考: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材:P44第一段。判断包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句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通过学习等获得间接经验注意: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实践(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实践)间接经验(读书、学习)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的,这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了不起的。但随着人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行星的标准,故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降为“矮行星”。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思考:为什么实践能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P45第一段:例:抗击新病毒。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例:望远镜,打破“地心说”。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天狗食月。判断: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材料:顾方舟,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正是他用一颗小糖丸消灭了我国小儿麻痹症,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个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在我国蔓延,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在疫苗研制的Ⅰ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体征没有出现异常,于是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服用疫苗,证明疫苗对儿童同样安全。此后,疫苗得以在全国推广。为什么实践是唯一标准?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客观世界认识实践结果改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指导得出注意:科学理论、权威的观点、专家结论、多数人的意见、公理、定律,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判断包含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句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骡是马,拉出去遛遛。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些名言体现了什么哲理?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什么哲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重点)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理:方法论:误区集锦:3、动物的活动也是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标准2、实践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8、认识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形式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课堂练习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医学界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④为救人而尝试各种输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参考答案:课后作业:政治周报33期第4版练出高分!
本文标题: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8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