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摘要: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进行了对南阳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于法律道德素养的问卷调查。通过此次100份问卷调查,部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即使知道“法律”这个名词,但未能有深刻的认知,所以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应对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行动。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报告一调查方法这次调查对象是南阳理工学院2010级2009级外语,土木,商学等五个学员的本科生。调查的方式是发放和填答调查问卷。为了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调查者的思想,由本组策划组中的同学设计的问卷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思维与文化水平,对各个方面问题打乱编排,对相关法律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问卷也从分注意到问题的中立性。本次调查不记名。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封闭式的回答方式,即预先设计好四种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全部列于问题下面,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自己的答案。调查内容除了对法律问题的回答外,还包括专业、年级、政治面貌、有(何)无兼职经历、是否学生干部等基本情况,以便我们做比较研究。调查问卷工发放100份,没有不符合要求的,有效资料为100份。这些资料是比较完整可靠的,占应调查对象的100%1,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我国的普法教育开始就一直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五”“二五”“三五”普法中学生属于重点对象之一,在二五普法青少年行列中特别强调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四五”普法的对象虽然没有提到学生,但青少年仍属于重点对象,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深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判断实践时,就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立足社会的不可获缺的基本要件。2法律素养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的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实质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了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并没有真正形成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意识,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法律来分析自己行为,约束自己行为的习惯和能力。法律心理是一种将已获得的法律知识内化和融合,并能自觉运用法律分析判断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健康心理状态。从大多数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不难看出,心理失衡是其犯罪的主因。l8—25岁阶段是成年的早期,正是个人心理趋于成熟阶段,由于认识能力的偏差,一些差键性事件和社会压力成为其实施行为的主导因素。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同生理上的成熟相比较,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自控能力较差,情绪容易失控,最终导致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心理不健康或不成熟,使法制教育失去了良好的主观环境,即法制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要有主动接受法制教育的正常心态,并将其内化和融合。法律道德是指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能自控、自律自己,严格守法的意识。道德是内省自律。法律道德也即要求主体将所学或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内化和融合,进而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由守法的自在过程转变为自觉过程。知识不等于能力,“没有比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学习在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行为之中求取快乐重要的事情了”,这种正确的判断能力、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行为正是我们在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法制教育需要两个大环境:一是法制教育的客观环境,即国家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有一个能客观公正执法的队伍和公正执法的社会现实。二是法制教育的主观环境,即广大社会成员具有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能够守法、用法的法律心理以及能够自我约束自己遵守法律的法律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也需要良好的法制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良好的客观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非高校所能完成的。但良好的主观环境的建设则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控制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健全法律意识,克服法制教育过程中的“法条解读”现象“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让学生懂法,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必须做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利用“案例说法”,触类旁通式地触动大学生的情感神经,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2002年一、二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后说:“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我就不清楚了……”。这些说明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欠缺,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陷,所以,在今后的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法律的真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变为自己知识体系一部分,从而提高他们内在的素质,使他们用内在素质约束外在行为,从而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水平。3.2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为了适应不断变更的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高校学校教育中,“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教育的宗旨。学校必须健全制度改进作风,做好管理和疏导工作,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凤。管理人员应注意深入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矛盾,不使问题成堆、矛盾激化这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思想政治问题要耐心细致,入情入理。另外,对有犯罪苗头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更要解决其思想症状,防范其走向犯罪。校园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内部管理的加强,实际上是在增加大学的软实力,即通过校风、教凤、学风以及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形成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即校园心理环境的形成——学校内部与其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便于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3.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加强健康心理的引导大学生正处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趋于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容易冲动,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做事欠考虑;渴望走向社会却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人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法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意义,所以反复对他们强调生活态度和人生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在心理上趋于成熟过程中但还保留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因素的大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将理论问题通俗化于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自己理解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态度、人生方法的意义。这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方式,只能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问题。其次,抓住实例教学时机,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抓住“特别”时期的一些“特别”事件,以“现场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式教育,让学生明白现实生话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关键性事件和社会压力对于心理趋于成熟而未成熟,心理波动很大的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抓住“特别”时期的一切“特别”事件,如评奖学金、评优秀、评困难补助、校风学风整顿等事件,以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从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明白生活的道理,克服心理脆弱现象,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再次,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大学生诸多的违法犯罪案件反映主要原因在其心理不健康,导致对问题认识有偏差。如因贫困或某些缺陷而自卑,形成怀疑一切,对社会不满的仇视心态,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犯罪。对这类学生的掌握,则要求老师及其管理人员深入学生生活,细心观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进而促使其主动与老师交谈,克服其心理障碍。或者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方式,及时掌握有“问题”的学生,以便“对症下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生、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等特点,通过较有能力的同学了解,会更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激化。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作为高校应该将其作为首要工程来抓,否则,我们给社会移交的“产品”将是一个隐形的爆炸品,一旦引爆,将给社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把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作为首要问题去抓,使我们的“天之骄子”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让他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转贴于中国论贴于中国论文下载
本文标题:大学生法律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