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黄帝内经》概论(一)1.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2.《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汉书艺文志》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对4.《伤寒杂病论》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错1.2《黄帝内经》概论(二)1.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黄帝内经》2.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2163.《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错分析:刘歆4.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错1.3《黄帝内经》概论(三)1.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胎胪药录》2.《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沿海地区3.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黄帝内经》分析:他引用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4.《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错分析:只作为皇家图书馆馆藏总结:《针灸甲乙经》——皇甫谧,现存最早的一本针灸著作1.4《黄帝内经》概论(四)《黄帝内经》流传至今的仅有一个版本()错1.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伯高学派2.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哲学观3.《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不同篇章的观点有矛盾之处。()对4.在现行流行的《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黄帝内经素问》。()错分析:《黄帝内经太素》2.1《上古天真论》(一)庄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错1.“天真”的具体表现是()德2.“素”指的是()。没有经过染整的绢帛3.《素问》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对4.《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寿命是120岁。()错分析:《黄帝内经》——100岁《尚书》——120岁2.2《上古天真论》(二)女孩月经初潮大多都是13.14岁对1.男子身体衰落是从()开始。肾2.男子从()开始衰落。五八3.女子的生命表现是以()为一周期。7年4.《上古天真论》强调的养生就是补肾。()错分析:强调保持天真之气2.3《上古天真论》(三)“斗转星移”是形容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旋转对1.是指俗常的生活的快乐。生乐2.天以六为劫,地以()为制。九3.早衰的原因通常是以欲竭其精。()对4.术数的思维来自《周易》。()对2.4《上古天真论》(四)只有减少欲望,知足,才能保持天真对1.人要长寿,首先要()。躲避外邪的侵袭2.只有()、避之有时、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避免虚邪贼风。恬淡虚无3.《上古天真论》最后一段提出了养生的四种境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思想。()错分析:体现了道教或神仙家的思想4.心安而不惧,“惧”的意思是动。()对3.1生气通天论(一)“天人合一”最早是董仲舒提出来的错1.养生的最高原则是()。顺应自然2.《生气通天论》集中讲述了()思想。天人合一3.“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学家王阳明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错分析:是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学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4.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对3.2生气通天论(二)我们应该根据天时来调节气血对1.下面关于天时对气血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月亮由圆变缺时气血逐渐上升分析:月亮由圆变缺时气血逐渐减退2.人与天地相参,与()相应。日月3.人的生理周期与月亮圆缺有着重要关系。()对4.人的生命活动应与自然界天地四时的活动保持一致。()对3.3生气通天论(三)判断脉搏是否顺应时令节气对于判断个人的病情是有帮助的对1.人的脉搏的搏动与四季的阴阳变化同步,冬天应讲究()。中权2.现在最流行的诊法是()。独取寸口法3.阴阳变化仅指一年四季的变化。()错分析:一日也有阴阳变化4.“冬至”阳最为充盈,而阴气才开始产生。()错分析:应为“夏至”3.4生气通天论(四)中国自古以来历法都是365天错1.王冰认为“其气三”中的“三”是指()。天气、地气、运气2.六十甲子表,以甲子年开始,以()年结束。癸亥3.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天为一候。五4.如果一个人高烧,他在下午三点以后体温会升高。()对3.5生气通天论(五)1.阳气代表()。人体的热量、功能2.只有保持阳气的稳定,才能有()。平和安定的心态3.在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前提下,()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阳气5.阳气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扩散出去。()错分析:会3.6生气通天论(六)《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发热都是因遭受伤寒对1.四维相代指的是()。四肢无力2.()会导致“首如裹”。湿邪3.《伤寒杂病论》是以《生气通天论》中()为基础写成的。寒4.中医认为黄芪具有凝血的作用。()错分析:是西医认为3.7生气通天论(七)阳气过甚会煎熬体内津液对1.风邪伤人,会导致()。浮肿2.煎厥的表现不包括()。善怒分析:耳鸣、耳聋、失聪、目盲、昏厥3.表示四肢的“四维”最早是指()。支天的四柱4.“厥”的本意是指突然昏倒。()错分析:憋气发力,采石于崖3.8生气通天论(八)酒糟鼻的唯一原因是生活作息不规律错1.六淫中,()为百病之长。风邪2.煎厥和()是中风病的两个类型。薄厥3.偏枯的病理原因都是一样的。()错分析:偏枯有分内在和分腠之分4.偏枯不等于半身不遂。()错总结薄厥:指由于暴怒,以致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的俗称。3.9生气通天论(九)疟疾现在仍旧不可治疗错1.“疟疾”的“疟”的意思是()。寒热交替的疾病2.“疟”多发生于()。夏季3.风气、湿气导致人出现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症状。()对4.风疟就是指疟疾。()对总结:顺应阳气的变化以养生。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关键。3.10生气通天论(十)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会生病对1.阳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人的体表以抵御外邪的侵袭2.“凡阴阳只要,阳密乃固”,其中“密”的意思不应理解为()。固密分析:“密”的意思应理解为静谧,宁静,凝聚3.阳气太盛会导致()。血液旺行4.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阴气。()错分析:在于阳气总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3.11生气通天论(十一)过度的性生活会影响支撑身体的大骨对1.大骨气劳的症状不包括()。心气不畅分析:症状包括筋脉横解、静脉松弛不收、骨骼无力、肌肉痉挛2.经常吃饱,容易出现肠澼和()疾病。痔疮3.秋天易燥,因此秋天多伤燥。()错分析: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4.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对4.1阴阳应象大论(一)人类最基础的两项生产:觅食和繁衍。对1.以下不属于阴阳学说核心的是()。男女结合分析:阴阳交感、天地交配(感)、阴阳交配2.()的作用是凝聚下降。阴分析:阳的作用是蒸腾升华3.郭沫若认为阴阳符是古代()的孑遗。生殖器崇拜4.人类最基础的生产分别是()。觅食、繁衍5.“四象”是指一年的春夏秋冬。对分析:春天——少阳夏天——太阳秋天——少阴冬天——太阴总结:1.八卦:天、地、水、火、风、雷、山、泽2.阴阳的基本概念:(1)区别事物的属性(2)区别事物的运动趋向3.阴阳之间的关系:对立互根4.2阴阳应象大论(二)韩非子在《解老篇》里做了一个阐释是“人希见生象也”。对1.()是中医在认知和进行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取类比象)2.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阴阳之象来进行类比。对3.“见乃谓之象”一语出自《韩非子·解老》。错分析:出自《易传·系辞》4.3阴阳应象大论(三)“草船借箭”出自于三国演义。对1.对于人身体来说,浊阴之气应该在()。下窍分析:清阳之气应该走上窍,浊阴之气应该走下窍2.阴阳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会向()转化。反面3.人体中清阳该上的时候没上,会出现()。飧泄4.浊阴上升为天,清阳下降为地。错分析: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总结:1.阴阳的性质:阴主静,阳主动2.阴阳的作用:阳——化气阴——凝聚成形3.清者上升,浊者下降4.4阴阳应象大论(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出自于《素问·经脉别论》对1.“味形气精”中气指的是()。身体的热量分析:味——饮食物形——身形(包括脏腑有形器官)气——身体的热量、脏腑产生的各种功能、整个形体发挥的各种功能精——体内已成形,能看得见的营养物质(如:血、精液…)2.内脏分为三焦,上焦的功能是()。把精扩散到全身分析:上焦——扩散中焦——把饮食物腐熟下焦——排泄3.()有涌泄的作用。酸苦3.气薄者,为阳,它促使人发热,因此温热度都比较强。错分析:应为气厚者5.“少火”中“火”指的是人体里的阳气。对总结:少火指正常之火,正常的机能,也指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和热能。壮火指阳气过盛,脏腑机能亢奋。4.5阴阳应象大论(五)《说文解字》中将病解释为。疾加也。对1.“病,疾加也”出自()。《说文解字》2.凡是同类物总是趋向聚集在一起,所以阳会伤阳,阴会伤阴。对3.臃肿是属于虚肿。错分析:浮肿才属于虚肿4.气味辛甘发散为阴,酸苦涌泻为阳。错分析:应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总结:1.疾指小毛病,病是疾的进一步发展。2.肿的分类:浮肿(包括水肿,属于虚肿)、臃肿(本虚)3.痛症的原因是不通。4.两种重要的致病因素:气候的变化,情绪的变化4.6阴阳应象大论(六)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对4.7阴阳应象大论(七)情绪剧烈变化会导致气机的紊乱。对4.8阴阳应象大论(八)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对4.9阴阳应象大论(九)阴阳各司其能,相互未用。对4.10阴阳应象大论(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对4.11阴阳应象大论(十一)邪气伤人由表及里,即先经过皮毛,经过肌肤、筋脉、六腑,最后到达五脏。对5.1藏象理论(一)《灵兰秘典论》讲述的是五脏的生成。5.2藏象理论(二)五脏是指心、肝、脾、胃、肺。错5.3藏象理论(三)人只有保证六腑的通畅,才会健康。对5.4藏象理论(四)“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出自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对5.5藏象理论(五)有一种说法认为三焦是有名无形的。对5.6藏象理论(六)5.7藏象理论(七)
本文标题:走进《黄帝内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1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