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1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3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4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5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农业6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7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3.结果:收效甚微4.评价:8材料一:从总体上说,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的明显不适应部分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本人最终也被迫下台。因此,赫鲁晓夫改革是一次失败的改革。材料二: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理解和尊敬。9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1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前期: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重点放在工业方面12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13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14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5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6材料: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材料: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17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原因: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18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19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提示:后者的弊端导致了前者的改革;前者的改革彻底否定了后者,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八·一九事件21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年月12月25日22讨论: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有什么联系?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提示:联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尤其是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局势的失控,苏联解体。历史原因: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来许多问题和矛盾。教材P100【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点(1)从建设上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中国起初也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1956年后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从改革上看:苏联在50年代、80年代先后兴起两次改革,虽然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但总的来看,是在原体制上的修补,成效不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改革失败。中国从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波及城市,走了一条渐进的改革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结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株洲高一检测)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赫鲁晓夫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没有成功,只是起了冲击作用,因此被称为“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A、B两项中农业发展水平和改革理论整体上没有变化,C项是苏联一贯的做法。2.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主要原因是()A.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针D.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解析】选B。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即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从而导致改革陷入停滞。3.(·济南高一检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前总统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其发展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C.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的解体过程D.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解析】选A。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还要归结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4.(·淮北学业水平检测)苏联《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谈到苏联改革时说:“谁也没有纲领。”先提的是“加速”,后提的是“改革”,然而改革什么,往哪儿改革,没有人知道。他认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是()A.任务繁重而艰难B.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C.缺乏明确的目标D.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苏联改革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文标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1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