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修改《通则》的必要性1、原导则的内容及强制作用已不适应当前形势要求。2、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计量必须先行,节能降耗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它是经济政策和法制性要求的体现。计量器具与计量管理是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技术性基础工作,是节能降耗链中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计量必须先行。3、节能降耗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开发研制新能源是长久之计,节约能源是当务之急。4、节能降耗是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必要条件。履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是各国都必须遵循的。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多是通过能源消耗量推算得来的。21、该《通则》共有5章、10条、32款。2、其中:4.3.2—用能单位应加装能源计量器具4.3.3—是次级和主要次级用能单位的界定4.3.4—主要用能设备的界定4.3.5—能源配备率的要求4.3.8—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要求这5条是强制性条款二、《通则》的概况P8633、《通则》调整主要内容:主要调整的是:用能单位根据能源计量的种类及范围应怎样配备计量器具;配备什么样的计量器具及怎样管理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即“配齐、用好、管好”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4三、原《导则》与新《通则》相比的一些变化及特点1、原《导则》与新《通则》相比有3个方面的变化:a.标准名称变更了。将原来的“企业”改为“用能单位”。主要是将调整范围加宽了。原《导则》仅适用于企业,而新《通则》适用于所有单位。b.标准变为强制标准。原标准是一个推荐性标准,而这次新颁布的标准则是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其主要区别在于有的条款内容具有国家法律的强制性。c.总体要求比原来提高了。对用能单位,主要次级用能源,主要用能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准确度进行了调整。52、新《通则》的一些特点。a.要求是最基本的。就《通则》中提出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企业现在的配备情况基本都满足要求。避免了门槛过高,要求过低情况b.要求是渐近的。无论从计量器具准确角度或是配备率上,都是根据能源的重要程度、测量的难易程度,而区别要求。c.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更详实了。制度、人员、能源计量器具及数据要求比较具体。配备率、准确度都是用数字具体体现的。61、标准煤——国家标准GB2589-1990《综合能耗计量通则》规定,应用基低位发热量等于29.3076MJ(兆焦)的燃料,称为1kg(千克)标准煤。1Calrr(国际蒸汽表卡)=4.1868J100t标煤=100*1000kg*29.3076MJ=29.3076*106J*105J=2930.76*109J=2930GJ29.3076MJ=4.1868J*7000KCalrr(国际蒸汽表卡)能源折算标准煤参考系数=平均低位发热量(等价热值)\1公斤标准煤热量(29.3076MJ)四、几个主要名词解释7例如:某厂以压缩空气作为耗能工质,假设1m3压缩空气的等价热值为1172.3kJ,则该压缩空气的折标煤系数=1172.3/29307.6=0.0400P100如果该厂消耗了5000m3压缩空气,折算成标准煤即为:5000×0.0400=200(kgce)82、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法》规定年综合能耗总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或国务院、省政府指定的年综合能耗总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3、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大于或等于表1(P87)中一种或多种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次级用能单位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4、主要用能设备——单台设备能源消耗量大于或等于表2(P87)中一种或多种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为主要用能设备。9五、有关《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释义第一章基本要求和调整的范围1、基本要求: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能源计量要求千差万别,能源计量是一个综合性领域的实际。对计量器具应如何配备和管理,提出的要求是一些最基本的。2、适用的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独立核算的用能单位。非法人单位只要独立核算的,与供给单位有贸易关系的用能单位亦在本标准规范范围。但本标准不涉及城乡居民家庭用能及个人用能。10第二章引用文件三个引用标准的简介。国家标准GB/T6422-1986《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该标准规定了企业能源计量、设备用能检测、设备能量平衡测试的内容,对检测用仪器仪表、测试报告编制提出了基本要求。国家标准GB/T15316-1994《节能监测技术通则》是一项能源管理技术标准,是制定其他各项节能监测标准的依据,规定了节能监测的范围、内容、技术条件、监测方法及报告的编写要求。11国家标准GB/T18603-2001《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对计量系统配套仪器的准确度测量要求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对能源计量有很多要求,考虑标准的严谨性和简捷性,此提及三个标准。有的引用标准中没有日期。主要考虑用最新版本最新的内容配合此标准。第三章术语和定义1、能源计量器具的定义:能源计量器具是以能量计量为对象的计量器具。(能源计量器具是以计量目的划分,而不是以计量器具本身的特性来划分的。)122、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的定义:实际装备的计量器具数量占应当安装计量器具数量的百分比。3、计量率=实际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计量能源量/能源消耗总量。只考核配备率,而不直接考核能源计量率的原由。是因为用能单位的实际用能量是在变化的,考核起来操作有难度。而考核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比较直观。4、计量器具准确度的定义:计量器具给出接近于被测量真值的示值能力。(一般用相对误差的形式表示a%)13第四章能源计量的配备P86一、能源计量的范围和分类1、能源计量的范围包括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用能设备在能源及载能工质输入输出、消耗、自产、可回收利用,都属能源计量的范围。2、能源计量的分类(1)按使用性能分类:a.燃料能源(矿物燃料,如煤、油气等。生物燃料,如木料、沼气等。液体燃料,如石油、甲醇等)。b.非燃料能源,如水能、风能、海洋能等。14(2)按利用状态分类:a.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b.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3)按资源形态分类:a.载体能源,如各种燃料、蒸汽等。b.过程能源,如水流、风力、波浪等。但更要注意按生产和生活,主要生产和辅助生产分类二、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原则P86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对不同种类的能源进行分类计量。具体的说就是电能、机械能、热能等分门别类,单独计量,煤、油、气等要分类计量。(4.2.1)15第二原则:就是要对不同用途,不同部门的能源,分类、分项计量。(4.2.2)用能单位应对实际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运分配、生产过程、运输、采暖、照明、生活、排放、自用与外销分别计量。所消耗的各种能源不得重计和漏计。同时要了解实现分别计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能源的实际考核、缺陷诊断提供技术上的可能。第三个原则:就是对重点用能单位应配备便携式能源检测仪表。(4.2.3)重点单位配备必要的便携式能源检测仪表有利于降低配表成本,满足自检自查的要求。对一些能源参数无法通过安装计量仪表而实现测量及为了辅助监测其它仪器仪表计量性能是否正常,故鼓励重点用能单位配备一些必要的便携式能源检测仪表。16三、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1、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的定义式: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是指用能单位实际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台(件)数与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率为百分之百时需要配置的能源计量器具台(件)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4.3.1)例: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率为百分之百时需要配置的能源计量器具台(件)数=10台。用能单位实际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台(件)数=8台。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8/10×100%=80%2、用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a.用能单位加装能源计量器具是对用能单位的强制性要求,用能单位必须加装用于检测能源的计量器具。(因为它是数据管理的源头,解决包费制的重要手段),这是一项强制性条款。17b.用能单位安装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必须满足表3第1列要求。除可回收利用的余能外,其它能源需进出用能单位的配备率应100%。c.用能单位安装的计量器具准确度必须满足表4要求。准确度是保证被测量准确可靠的保证,能源测量所需计量器具准确度必须等于或优于本标准表四的规定。准确度仅仅是保证测量准确的一项指标。如稳定性、量程、分辨力、重复性、测量不确定度等也很重要,但不可能一一列举并提出要求。需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准确度是就装置而言的。d.能源计量器具应满足工艺和环境要求。环境必须要满足计量器具的使用要求,如温度,振动,电磁干扰等,因为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计量性能和能源评价。e.对适量配置便携式节能检测仪表没提出具体要求,其原因是大、中型用能单位规模大小差异很大,统一要求很难。183、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a.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安装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必须满足表3第2列要求,这一项也是强制性条款。b.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安装的计量器具准确度必须满足表4要求。c.能源计量器具应满足工艺和环境要求。环境必须要满足计量器具的使用要求,如温度,振动,电磁干扰等,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计量性能和能源评价。d.对进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的季节性供暖用蒸汽(热水)及耗能量低于表2要求的可以不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电能表可比表4同类用户低一个档次要求。e.表中所说的其它是指表中未列的某一种能源而非其它各类能源的总和。194、主要用能设备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a.主要用能设备安装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必须满足表3第3列要求。这一项也是强制性条款。b.主要用能设备安装的计量器具准确度必须满足表4要求。c.能源计量器具应满足工艺和环境要求。环境要必须满足计量器具的使用要求,因为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计量性能和能源评价。d.用能单元已配备了能源计量器具,用能单元中主要用能设备可以不单独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超过表2规定的用能设备必须安装计量器具。对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及主要用能设备能源计量仪表的配置是强制性的,但所配置仪器的准确度是推荐性的。电能表若仅用于内部管理,可适当降低。20a.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产业量/能源加工、投入量×100%(在计算投入量和产出量时必须按当量热值折为标准煤)。b.本标准没有对这类性质的单位提出配备率的要求,是考虑这些单位本身技术含量较高,设备先进,可以满足标准要求的实际。(这些行业对配备率的要求正准确陆续出台)。(2)对能源生产的用能单位所配备的计量器具应满足评价其单位产品自耗率的要求。例如:中油规定能源自耗率指标占产出总能源的13.6%。企业原油自用量原油自耗率(%)=————————×100%原油产量(3)对能源作为生产原料时,其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要求应满足工艺标准要求,具体行业标准正准备陆续出台。那么会有更具体的规定。以上三点在满足行业规定基础上,必须要满足表三和表四要求。21第五章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P88一、用能单位应建立的计量器具文件化管理体系。(5.1.1)a.用能单位应齐备有关能源法规和标准文本。b.要建立规范能源计量人员、能源计量器具管理、计量数据的采集、出具、监督、反馈、处理及汇总等有关制度和规定。c要明确部门岗位责任、职责分工、耗能定额管理、奖罚等规定。二、能源计量管理人员。(5.2.1)a.用能单位应设立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并要明确相应职责。b.应设立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能源管理人员的职责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协助和督促本单位负责人组织贯彻国家的能源法律、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22(2)负责本单位节能管理制度、节能计划、节能技术进步措施;能源消耗定额,节能奖惩办法的制定与执行监督。(3)负责本单位新增用能项目的合理用能评价,参与本单位增购用能设备的审查。(4)考核监督本单位能耗定额执行情况,确定节能奖金的使用方案。(5)组织用能分析、节能测试,协助节能管理工作部门完成节能监测,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6)开展节能宣传,组织节能培训,进行节能信息交流,积极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7)组织编写并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按照管理节能工作部门的规定定期报告工作。23c.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
本文标题:能源培训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3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