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1高考历史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人民版必修2(福建专版)
第1页共99页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关:考点关走近高考高考定位一、考纲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影响。2.新经济政策及其作用。3.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二、考纲解读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2.了解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动,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联系与区别。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考查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得失利弊,科学地评价斯大林体制。4.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误和教训。考点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并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③1918年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2)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不论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分配①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义务劳动制。②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评价①积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稳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在1921年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2)提出: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可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4)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5)苏联的建立: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①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②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目的①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②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方针。(4)成就①到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②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农业全盘集体化(1)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2)1929年下半年开始,到1937年实现全盘集体化。(3)1932年底,消灭了富农阶级。3.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2)表现①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采取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管理。②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集中于斯大林。③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靠行政手段来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3)影响①经济: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长远来看,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②政治:维系了政局稳定,破坏了民主与法制。③思想文化: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2)内容①农业方面a.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自主权。b.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c.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3)评价①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揭开了改革序幕。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但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效果a.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b.苏联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力增强。(2)后期①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放慢。②结果:经济发展停滞和下降,苏联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①经济: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②政治a.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b.推出“公开性”“民主化”,纵容自由化思想。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d.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2)影响①造成党内、社会上思想混乱。②反对派崛起,政局不稳定。③动摇苏共的领导地位。④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二关:热点关解读高考热点一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举措,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2.不同点(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的背景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新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是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2)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和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4)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新经济政策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结果及其原因等方面有什么异同?1.指导思想(1)不同点: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②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2.内容(1)不同点:①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②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③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2)相同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3.结果(1)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2)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4.造成结果的原因(1)不同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是在斯大林体制框架内的政策调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2)相同点: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热点二一、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1.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无论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都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首位。5.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建设社会主义的几种思路1.苏联(1)十月革命后,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想直接进入社会主义。(2)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1936年,斯大林时期主要利用行政手段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苏联形成。2.中国(1)1956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热点讲练例,1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解析: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注重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尊重市场规律。答案:A模拟考题1: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解析: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战争的创伤,苏俄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最终失败。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答案:B例,2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1936年宪法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解析: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新经济政策显然不符合斯大林的这一观点。1929年,斯大林抛弃了新经济政策,在苏联掀起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所以,B选项比较符合题意。答案:B模拟考题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同新中国成立后的哪一历史史实最为相似()A.土地改革运动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内容,与之相似的是B项和C项。再进一步探究,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过渡,因此B项最为相似。答案:B例,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B.调整了所有制结构C.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D.实行租赁制与外国合资办企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关键词是“最大不同”。戈尔巴乔夫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运用经济管理手段管理经济。A项最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A项的具体表现。答案:A模拟考题3: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17~1989年间的苏联人,你所能经历的历史事件或政策有()①戈尔巴乔夫改革②赫鲁晓夫改革③勃列日涅夫改革④苏联解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12月。答案:B第三关:技巧关笑对高考考技精讲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都是历史考查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也要靠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经济大发展来完成的。但是经济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经济模式都有
本文标题:2011高考历史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人民版必修2(福建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9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