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春秋战国的政治及社会变动
春秋戰國的政治及社會變動課題重點1)西周與春秋在政治及社會兩方面的不同2)春秋和戰國在政治和社會兩方面的不同3)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平王東遷,周室衰微,長達500多年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與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春秋時代諸侯雖爭相割據,仍願尊已無力號令天下的天子為領袖。而分封制雖漸崩壞,禮法仍能維繫社會的相對安定。戰國時期,諸侯兼併成風、篡弒相乘,周室已失卻象徵性質的地位。社會方面,貴族沒落、平民興起、工商業蓬勃、知識階層抬頭,社會形態跟周初推行分封時已有很大的改變。課題重點西周與春秋的差異?春秋與戰國的差異?政治與社會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原因?春秋戰國的差異?春秋割據(爭霸)河水不犯井水君臣關係衰弱制度漸崩潰,仍相對安定戰國兼併只能活一個君臣關係崩潰天子權力不能發揮新生出現前夕,超級混亂新事物興起平民、商業、知識份子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禮樂制度平民卿大夫諸侯天子士封建體制西周時代的封建體制特點﹕穩定而有序4大制度分別規範了個人在物質生活、行為、宗族地位及權利與義務等層面的準則要求人們「各守本份」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特色春秋時代的特色﹕爭霸戰國時代的特色﹕兼併競爭日益激烈為何一個「穩定的社會」會起變化?有一些事件發生?社會本身有缺陷/弱點?封建體制有何利弊?優點王室的力量凌駕諸侯,足以維護封建體制王室以簡單和可靠的血緣關係來維護秩序有明確而可依循的標準和運作模式,體制相對穩定給予諸侯較大的自主權去發展缺點過份依賴王室的力量來維繫分封越多,王室越弱過份依賴血緣關係作封建制的秩序穩定的前題時間越久,親情越疏過份穩定嚴謹,彈性不足,難以應付社會環境的變化,欠缺靈活性。對諸侯的監控不夠強霸政出現的背景象徵性事件﹕上集﹕烽火戲諸侯(短片)下集﹕平王東遷這反映了…天子帶頭不守「規矩」,破壞「信譽」這導致「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連鎖反應…周天子權威下降諸侯力量提升宗法及禮樂制度的鬆弛以大欺少的國際環境形成外族的侵凌周天子權威下降周平王放棄鎬京遷往洛邑(平王東遷)外族乘機「踩過界」,步步進逼,天子無力還擊,唯有在諸侯的協助下退避象徵意義…繼位不正,且有弒父之嫌(不能服眾)由諸侯所擁立,不依秩序繼位平王受部份諸侯質疑其合法性部份土地資源下降,實力下降,政令不行諸侯自恃擁立有功,開始跋扈(囂張)eg.鄭莊公(參見書p27練習)諸侯力量提升諸侯不受天子約束,自由發展Q﹕邊疆諸侯與中原諸侯何者的發展較有利?參考p.30地圖,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齊、晉、秦、楚、宋、吳、越邊疆諸侯容易透過對付較落後的戎狄而擴充地盤,相對有更多發展空間和潛力中原諸侯則受困於四周近鄰,發展空間有限宗法及禮樂制度的鬆弛各級貴族不守本份,自恃實力而有所僭越不守禮法的規定迂腐者的下場(短片)以下犯上,篡位弒君層出不窮禮樂征伐由天子出,變成自諸侯出卿大夫專權(eg.魯之三桓)國內不穩令統治者恐慌以大欺少的國際環境形成諸侯之間的內訌(內憂)兼併戰爭增加,國家的數目銳減,很多貴族失去本身尊貴的身份地位外族的侵凌(外患)犬戎入侵後,平王東遷,主動放棄西方故土,無力收復沒有領導人統籌及協調各封國的行動,各諸侯容易變成孤軍作戰南方的楚國,向北發展,大量消滅了西周以來漢水流域的周人據點,令防線萎縮戎狄入侵中原,威脅小國的生存小結﹕以「信譽」為核心的封建秩序崩潰後,人人開始「不守本份」,以「智謀」和「實力」作為本錢來競爭「上位」或求自保鄭莊公是這個時代的「典型人物」鄭伯克段於鄢莊公滅胡Q﹕封建體制能否「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漸被時代「淘汰」其原意亦因時代的轉變而逐步偏離/消失弱國提出甚麼訴求?希望有人領導大家共同合力應付日益嚴重的國際危機以下犯上以強凌弱群龍無首外族入侵希望強國能夠負起更大的國際責任(代天行道)主持公道,剷除亂臣賊子抑制大國兼併小國的野心團結各國共抗外敵強國的回應(4大口號)尊周室禁篡弒抑兼併攘夷狄帶頭做好榜樣,從以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時主動擔當領導角色,去團結眾諸侯國際霸主的身份?取代了周天子原有的職能,成為「國際警察」國際法庭仲裁者﹕調停諸侯間的糾紛軍事同盟統帥﹕帶領盟友共同抵抗外敵召開國際高峰會(會盟)﹕討論國際要事結論﹕「霸主是變相的封建核心」霸政是順理成章地產生的,眾諸侯均渴望以有力服人的諸侯為中心,維繫原來已搖搖欲墜的秩序反思﹕霸政是「好事」還是「壞事」?封建體制有賴霸主的出現才得以延續,並維持了一定的秩序,避免中原陷入「無政府狀態」,得以團結起來對付外患。孔子﹕「微管仲,吾其為披髮左衽矣。」如果沒有管仲的事業(齊桓公稱霸),我等定會淪為夷狄了。但同時在過程中進一步架空了周天子的權力,出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並且加劇了社會體系的崩解。大事年表與「五霸」770B.C平王東遷(春秋開始)757-701B.C鄭莊公685-643B.C齊桓公650-637B.C宋襄公636-628B.C晉文公659-621B.C秦穆公613-591B.C楚莊王495-473B.C吳王夫差497-465B.C越王勾踐453B.C三家分晉(戰國開始)386B.C田氏代齊泓水之戰(638)楚勝宋城濮戰役(632)晉勝楚崤之戰(627)晉勝秦邲之戰(597)楚勝晉鞍之戰(589)晉勝齊第一次弭兵大會(579-575)鄢陵之役(575)晉勝楚第二次弭兵大會(546-506)柏舉之戰(506)吳滅楚越滅吳(473)齊桓公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擁立周襄王。擊退戎狄,阻止楚國北進。企圖稱霸,與楚交戰時中箭而死,霸業未成繼齊桓公之後稱霸平定周室內亂率領諸侯擊敗楚國,解除楚軍對宋國的圍困。宋襄公晉文公擊敗晉國,稱霸中原。吳國崛起,一度打敗楚國。擊敗越國,更俘擄越王勾踐。在黃池大會諸侯,稱霸中原。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際,攻滅吳國。(短片)北上徐州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向東發展為晉國所敗,故轉向西方發展,成為西方霸主。秦穆公越王勾踐吳王闔閭及夫差楚莊王霸主興起的先後次序及發展趨勢Q﹕哪個才是真正的霸主?「真正的霸主」需要甚麼條件?宋襄公困於中原,求霸不成。晉、楚兩國為長期霸權,其他屬短期霸權(一代而止)晉、楚均以爭取諸侯依附自己為目標,因此戰爭均在鄭、宋等中原諸侯之間。秦稱霸西戎,屬區域性霸權。(晉阻礙其東出)齊、秦即使不能稱霸,亦是不可忽視的二線國家由北到南,由黃河下游向西發展,再由內陸向長江下游發展所有稱霸的國家均在中國勢力範圍的邊緣戰國時代(453B.C-221B.C)標誌性事件﹕卿大夫奪權三家分晉(453B.C)田氏代齊(386B.C)「戰國七雄」成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些下屬「上位」以後最怕甚麼?下屬「有樣學樣」有何對策才能避免坐以待斃?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禮樂規範的喪失道德制約的消失,人欲橫流遊俠風氣的盛行戰爭規模及形態的改變中央集權體制的逐步形成兼併上升,郡縣制的出現世卿世襲制崩潰(官僚制度出現)各國積極圖強(eg.實行變法,聘請人才)社會階級變動,教育的普及化貴族沒落,平民得以受教育和參政(布衣卿相)生產力的上升土地私有制和稅制的出現商業和城市興起,商人階層的崛起春秋戰國的差異?春秋(250年)割據(爭霸)河水不犯井水君臣關係衰弱制度漸崩潰,仍相對安定戰國(250年)兼併只能活一個君臣關係崩潰新生出現前夕,超級混亂禮樂規範的喪失道德制約消失,人欲橫流,不講信義兼併上升(弱肉強食,以暴易暴)篡弒上升僭越增加魯國的卿大夫季氏觀賞天子專享的八佾舞戰國君主擅自稱王稱帝(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只講智謀及實力韓非子「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追求即時的效益(功利主義當道)魏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君主實行以法(刑)治國(eg.刑書)戰爭形態的改變,規模的發展城濮之戰長平之戰發生時代春秋時代戰國時代交戰國家晉國聯軍與楚國聯軍趙國與秦國參戰士兵二萬多人數十萬人戰爭時間一個月三年春秋與戰國主要戰役比較戰爭規模的發展春秋時代以下層貴族(士)為兵,平民不得參與。(兵員較少)只分勝負,不決生死,作戰時間較短講求常規(正面)戰,重禮節,不講詭計,因此形式比較單一戰國時代戰爭動員人數增加戰爭的時間較長,以消滅對手為目的。為求取勝,不擇手段,不再講禮節。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戰爭形態的改變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體(馬車,三人為一個作戰單位),因此只有受過戰車操作訓練(御)的「士」方可應付。單靠「士」不足以補充頻密戰爭造成的損耗,因此必須徵集平民為兵,因此形成新的兵種「步兵」步兵以及後來「騎兵」(胡服騎射)的出現,令軍隊的靈活性和戰術變化增加,出現專業的「兵家」中央集權體制的逐步形成兼併上升,郡縣制出現諸侯國的新佔地增加,諸侯置郡縣並派員直接治理,不再分封子弟(廢除地方官員世襲的傳統)世卿世襲制的廢除,出現階級變動兼併戰爭下,大量的貴族失去原來的地位,淪為平民(王官失守)郡縣制下,管理人員的需求增加,官僚制度漸見雛型,打破貴族壟斷。列國在競爭的環境之下,爭相招聘人才(布衣卿相,養士風盛),商鞅變法提倡軍功爵制階級變動•根據西周封建制度,社會階級十分嚴格,不易改變。•貴族壟斷土地,擁有政治和經濟特權。•典籍集中在貴族手中,只有貴族才可接受教育。「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階級變動﹕教育的普及化•由於兼併戰爭和篡奪使部分貴族淪為平民,為了謀生而將自己所學教授他人,因而令貴族的典籍、學術流入民間(eg.孔子辦私學)•學術專業化,平民學者湧現(百家),官辦學府(稷下學宮)•人才在各國自由流動「東家不打打西家」(遊士群體﹕客卿的出現)人才湧現憑個人學識及才幹•布衣卿相﹕李斯•食客﹕毛遂靠眼光獨到,把握時機•商人﹕呂不韋靠過人武藝及人事關係•游俠﹕荊軻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度破壞的關鍵原因是「制度本身的漏洞」還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及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鐵農具、牛耕、水利工程)增加生產力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現「廢井田,開阡陌」各國均鼓勵生產、墾荒,發展出法家的「農戰」口號各國採用較為直接的方法徵集物資,以支持國家財政。(賦稅制度的出現)魯國的「初稅畝」政策,開創了履畝而稅的先河人民亦有餘錢及時間從事學術研究及手工業生產,商業活動日趨繁榮。商業、都市、商人階級的興起邯鄲臨淄郢趙齊楚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活動增多,城市和貿易也發展起來,貨幣使用日益普遍商人富比王侯,周遊列國,甚至參政春秋時期﹕子貢呂不韋「奇貨可居」本課題腦圖封建體制的崩潰競爭白熱化(醞釀新體制)霸政出現的背景周天子權威下降諸侯力量提升宗法及禮樂秩序鬆弛嚴峻的國際危機形成禮樂秩序的崩壞戰爭規模及形態的改變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階級變動,教育普及生產力上升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霸政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課題總結﹕填表西周春秋戰國天子地位禮樂規範戰爭形態政治體制生產力平民地位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的背景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的背景文化基礎深厚(典章制度、禮樂傳統)傳統制度的瓦解,社會秩序失衡知識份子積極尋找「救世」良方列國招攬人才,諸侯養士成風思想言論自由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日趨便利士人的見識、交流增長私學興起,教育普及化書寫工具進步學術發展的供求關係有供應學術不再被「少數人」壟斷,有人願意教授學問有條件平民生活改善,有餘力供養子弟求學交通技術、書寫方式的進步,方便學術交流思想開放,提供了自由空間有需求有出路讓知識份子發揮所長,研究學問有「市場價值」形成學術發達「百家爭鳴」的良性競爭環境百家爭鳴的概況主流﹕儒、道、墨、法四家中心思想﹕重建社會秩序儒家﹕強調「仁」,恢復舊的禮樂秩序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的政治及社会变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0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