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52分,每题2分,共26道题)1.关于“五谷”,古代形成两种最主要的说法,较早的多指麻、黍、稷、麦、菽,后来则指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反映了A.相关作物产生的先后B.南方经济的发展C.农耕方式的变迁D.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3.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政府“不抑兼并”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4.《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①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与市场完全脱节②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小农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6.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7.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C.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8、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9.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10.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1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12.以下是明太祖和雍正帝关于经济发展的表述,其中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帝)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雍正帝)13.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4.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16.在明末棉花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清代棉花种植更加盛行。如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下列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农业商品化取得了一定进展B.农本思想受到了冲击C.商品经济取得了进展D.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1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B.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C.不抑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18.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反映了:A.我国古代对牛的高度重视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C.我国古代对农耕经济的重视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19.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说明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B.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专制的产生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20.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21.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22.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23.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万历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②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③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④24.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25.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6.“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27.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3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2分)材料三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四:(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明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明神宗实录》(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征?(2分)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5分)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关于“五谷”,古代形成两种最主要的说法,较早的多指麻、黍、稷、麦、菽,后来则指稻、黍、稷、麦、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稻成为主要的农作物。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2、B3、D4.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社会制度可知A、D项不选,根据“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可知C不对。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自耕农经济的理解。自耕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表现形式,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这段唱词反映了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状况。“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与市场完全脱节”说法错误,因此排除①。故选A。6-10ABBAC11-15ABADB16.B分析:“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说明以农业种植水稻的居民变少,而种植棉花的人增多了,A.农业商品化取得了一定进展、C.商品经济取得了进展、D.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以上三项都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B.农本思想受到了冲击,这一观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B项。17.C18.C19.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东方小农”、“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作用,指出中央集权制度离不开小农经济的存在。所以答案选C。20.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C。21.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指出“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苏、淞地区缴纳赋税、生活开支依赖种植木棉。所以答案选B。22.C23.C【解析】分析:“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说明当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因此选C.①“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③“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题干中没有体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1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