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ResidentialAreaPlanningandDesign建筑学2010级2013.9主要内容•1学习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培养目标•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回顾•4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设计思考•5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解析•6下节课作业布置•1学习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从专业成长角度重要的建筑形式•培养建筑组群设计能力•加强专业之间合作能力•从市场需求角度目前主要的城市建设内容•建筑师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培养目标A、教学目的1、掌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步骤、方法;把握居住小区的规划结构、路网组织;处理好不同组团之间及组团与小区中心的关系;综合平衡道路、绿化、住宅与公共建筑等的关系。2、进一步探索居住行为、地域文化、传统习俗、原住民构成或特定居民等对住区规划以及住宅设计的影响;分析不同居住群体的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住区整体环境、居住建筑等的特色营造。•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培养目标B设计要求整体设计要求:以人为本,从城市整体环境入手,综合分析、研究居住小区的规划结构、功能布局、交通及景观环境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条件下,使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达到最优化,既要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又要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安全、清洁、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敞、阳光、安静、文明”的生活质量。住宅户型要与现代化生活条件相结合,建筑造型要具有特色。环境设计要注重创造与现代生活、交往相适应的场所,并注意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整体造型设计应符合审美及艺术原则,在形体、尺度、比例、质感、色彩上要相互协调,能正确传达视觉信息,具有地方特色。•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回顾•(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3.1、居住区的组成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3.3、住宅群体组合3.4、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3.5、道路交通组织与设计3.6、绿地系统规划设计3.7、技术经济分析相关概念辨析: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设施完备度•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3.1、居住区的组成居住区实例居住小区实例居住组团实例•居住区的用地组成•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人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4)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3.1、居住区的组成•南京某小区:•南京某小区:•南京某小区:•1、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居住环境。(a)使用要求(b)卫生要求(c)安全要求(d)经济要求(e)施工要求(f)美观要求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2、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内容(a)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b)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c)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d)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e)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f)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g)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h)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总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满足个体的需求,满足群体的需求,满足多元化的需求•2、生态优化原则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3、社区发展原则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求层次金字塔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各阶层居住社区对比社区主体物质设施管理服务社群互动社区文化住房价格居住地点精英阶层品质优良专业周到严密交往极少特殊的商业文化高市中心新建住宅或城市边缘的别墅白领阶层品质良好良好,有一定针对性较少文化时代感强较高城市主要交通线沿线地带中等家庭一般以居委会为主的一般性管理适中交往有一定文化氛围适中以单位分配方式获得的新老住房低等家庭较差较差较为密切市井文化低城市的旧城区、危房棚户、城市近郊区外来民工恶劣自发很密切乡村文化廉价城乡结合部•4、居住区设计要点(1)、整体性整体性是住宅区设计的灵魂。(2)、经济性节能、节地、节省维护费用等(3)、科学性“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4)、地方性和时代性地方性,就是反映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居民的生活习惯、建筑材料和历史文脉等因素。继承与创新(5)、超前性和灵活性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5、住宅建筑的类型及其设计•按层数分为四类:•低层住宅——1层至3层多层——4层至6层中高层住宅——7层至9层高层住宅——10层至30层•A低层住宅设计•(1)基本特点•①能适应面积较大、标准较高的住宅,也能适应面积较小、标准较低的住宅。•②平面布置紧凑,上下交通联系方便。•③一般组织有院落,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流通,扩大了生活空间,便于绿化,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④对基地要求不高,结构简单,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住户可以自已动手建造。•⑤占地面积大,道路、管网以及其他市政设施投资较高。•平面组合形式:独院式(独立式)、双联式(毗连式)、联排式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B.多层住宅设计•(1)基本特点•①从平面组合来说,多层住宅必须借助于公共楼梯(而非电梯)解决垂直交通,有时还需设置公共走廊解决水平交通。•②与低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相比,多层住宅比低层住宅节省用地,造价比高层住宅低,适合于目前一般的生活水平。•③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室外联系方便,虽不需高层住宅所必须的电梯,上面几层的垂直交通仍会感不便。•(2)设计要点和平面类型•单元划分一般以数户围绕一个楼梯间来划分单元。•基本平面类型: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跃层式、集中式(点式)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C.高层住宅设计•(1)基本特点•①可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②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③可以获得较多的空间用以布置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化,丰富城市景观。•④用钢量较大,一般为多层住宅的3~4倍。•平面类型:单元组合式、长廊式、塔式、跃廊式•垂直交通: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是以电梯为主、以楼梯为辅进行组织。12层以上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不少于2台。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6、合理选择住宅类型•A、住宅建筑经济与用地经济的关系•(1)住宅层数•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提高层数节约用地。住宅层数在3~5层时,每提高1层,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而6层以上,效果将显著下降。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是比较经济的。7层以上增设电梯,造价增大。•(2)进深•住宅加大进深,有利于节约用地,但采光不好。•(3)长度•单元拼接越长,山墙越省,利于降低造价和采暖费。但拼接不宜过长。规范限制。•(4)层高•层高影响建筑造价和用地。层高每降低10厘米,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6、合理选择住宅类型(1)住宅标准•住宅标准包括面积标准与质量标准•受使用对象、市场的影响(2)套型和套型比•套型: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二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等。•套型比: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在确定套型比时,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及时常的需求。平衡方法有三种:选用多种套型的住宅,在一个单元或一幢住宅内进行平衡;二是选用单一套型住宅,在几幢住宅或更大范围内平衡;三是结合上两种方法。(3)确定住宅层数和比例•容积率、用地、建筑造价、施工条件、生活水平、市政工程、环境影响等(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考虑的因素:•①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②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③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3.3住宅的群体组合•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1)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特点: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缺点:处理不好时,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接等手法。3.3住宅的群体组合•(2)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特点: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减少积雪。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缺点:部分住宅居室朝向较差,不适合湿热地区。转角单元结构、施工较复杂、造价较高。•(3)混合布置•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建沿道路与院落周边布置,另结合部分点式住宅,形成半开敞的院落空间。••(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日照、通风等条件、成组自由灵活布置。•常采用散立、曲线、曲尺、点群式等手法3、住宅的群体组合3.3住宅的群体组合4、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公建)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住宅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的发展使用。组成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建配置、自然地形等条件影响而定。一般为1000~2000人,较大可达3000人。•成组成团有利于分期建设。组团间可通过绿地、道路、公建分隔。3.3住宅的群体组合•(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住宅(或结合公建)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或带状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住宅(或结合公建)以街坊作为整体来布置。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较多旧居住地段的改建。•(3)整体式组合方式•是将住宅(或结合公建)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4、住宅群体组合的组合方式3.3住宅的群体组合•5、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1)群体空间构图手段:多样统一规律•对比、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2)平面组合方面:空间形状的变化、围合程度的变化、布置形式的变化、住宅平面外型的变化•(3)立体组合方面:层高、台阶、地形等•(4)色彩•(5)绿化•(7)公建•(8)道路3.3住宅的群体组合3.3住宅的群体组合3.3住宅的群体组合•6、居住区的日照•日照间距是保证住宅获得充足日照的一个最基本指标•日照间距•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
本文标题: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