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1中国道教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二、道教的教义思想与特点三、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1、道教的思想源流2、道教的创立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3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1、道教的思想源流一是古代鬼神、巫术、仙人、仙药思想;二是汉代的谶纬之学;三是两汉黄老道对黄帝、老子的神化;四是先秦时期的精气说。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1、道教的思想源流早期经典书籍:《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太平清领书》(太平经)《周易参同契》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道教的前史特别长,上限不易确定。两个早期组织:五斗米道、太平道。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6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8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传承与演变: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9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奉道者须出五斗米酬谢道师,故称五斗米道;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也被称为天师道,后世称“正一道”。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0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元朝封张陵其后裔于江西龙虎山作为道教的宗祖,比于曲阜的孔子宗庙,1949年后被取消。张天师是道教宗主,民间看法比较一致。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1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五斗米道治病方法:病人思道悔过,不愈,再请神杀鬼;“三官手书”为请祷祭仪(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2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最高目标:长生成仙;成仙途径:除去死籍,消灭三尸,节禁魂魄不弃人身;行气、导引、房中术等。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3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张陵建立了24个教区,称为24治。治设祭酒(教职)主持,并设立命籍,“落死上生”,教徒定期到治所核实户籍,检讨行为。道书、教义、教仪、组织和戒律等逐步形成,初具宗教规模。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4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在川北和陕南一带传道。汉末张衡之子张鲁利用五斗米道割据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5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张鲁后投降曹操,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中原地区。晋统一天下后,又向东南以至全国传播。。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6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太平道:时间:汉灵帝熹平年间(172年-178年)地点:河北巨鹿创立人物:张角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7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教义来源:《太平清领书》,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教区组织:以“方”为单位,大方万人,小方六七千人,为首者称大方、小方,各设渠帅总领其事。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8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太平道初起时,奉事“善道”的“黄老道”,以治病的方式传教。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9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道教的创立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名称由来与演变:184年(中平元年)张角发动起义,其规模与声势极大地冲击了东汉王朝。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0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曹魏两手政策:一是限制与镇压二是利用与改造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1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三条发展线索:向上层发展,参与宫廷政治;逃遁山林,服食修道,超脱于尘世;继续活动于民间。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2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出儒入道”,对道教进行改造,早期道教发展演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3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突出人物:左慈、葛玄、郑隐、鲍玄、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洪景等,形成了众多派别。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4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葛洪:推动儒道结合,打下道官方化基础,系统总结炼丹方法,促使道由“救世”向“度世”转变。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5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陆修静:南天师道寇谦之:新天师道陶弘景:茅山上清道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6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经典的造作: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发展的主要内容。东晋时重要道经有《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几大系列,称“三洞真经”。三洞经典促进了道教教义体系的形成。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7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唐玄宗时设立崇玄学,《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列为考试内容,称为道举。唐朝道教发展主要是理论方面的总结。隋唐实行崇道政策。唐朝政府主持编纂了《一切道经音义》和历史上第一部道藏《三洞琼纲》。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8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唐玄宗时设立崇玄学,《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列为考试内容,称为道举。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9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唐朝道教发展主要是理论总结。一大批道士注解发挥道家经典的著作,促进了道教教义的哲理化。佛道融合,形成“重玄”之学。突出代表:刘进喜、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等人。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0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3、善恶报应与承负4、泛神思想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1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道”是宇宙本体,道超然于万物而存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始无终、无生无灭。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2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守一明法》:“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3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阴符经注》:“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4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阴符经注》:“太始太素之前,浑沦一气而已,是谓无极之真,无名之始,圣人不得已而名之曰道”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5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6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道德”一体:“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7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庄子·天地篇》:“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8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太平经》:“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道和德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9德的大致含义: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表现在人身上,称之为德”,即“德行”。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0“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1“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2“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3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道”、“德”是各派道教徒的共同信仰:“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4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道大、天大、地大、生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居其一焉”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5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6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长生是可能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人谋生,不谋于名”“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制命在内,我命由我”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7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人类个体生命禀受了“道”,体现为“性”或“神”(灵魂)。人的生命在理论上有着永恒不灭的可能;要实现这种可能的途径就是通过修行来“得道”或“返道”。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8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道者,元气也”。“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9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神上天为天神”、“神入骨肉形为人神”,“神入禽兽为禽兽神”,“身神本从道生”。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0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1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仙”是由人转变而成的灵体,即人通过修行而“得道”的一种结果。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2二、道教的教义思想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生命宝贵,长生的途径就是得道成仙人成仙后可“失人之本”而“变质同神”,拥有神灵般广大无限的能力。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3二、道教的教义思想3、善恶报应和承负做好事和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道教称其为“承负”。《周易·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行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二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4二、道教的教义思想3、善恶报应和承负做好事和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道教称其为“承负”。“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
本文标题: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