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 鲁迅,张爱玲,老舍汇总
1鲁迅鲁迅:周树人,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现代杂文的开创者。鲁迅的历史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独立意志、自由思想、“反抗绝望”文学家的鲁迅:a、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开拓者;b、现代散文诗的创始者:《野草》;c、文学化杂文写作的引领者:“鲁迅风”杂文;d、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现代小说之父”。鲁迅的思想历程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历史观:前期:从个性主义出发,任个人而排众数;后期:对群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说,鲁迅小说的意识本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呢?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思想内容(主题)鲁迅的《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揭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一个则是改造国民性。这两方面的内容和主旨都直接与鲁迅进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总目标有关。“家族制度”是封建思想的制造者与维护者,“礼教”,则是封建思想的核心内容。鲁迅的众多小说,都形象地揭示了封建思想制造者与维护者、家族制度的罪恶以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内容“礼教”的弊害。(礼教的弊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教”吃人;一是礼教培养出一批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狂人日记》直接抨击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则通过对科举制及封建意识对孔乙己的毁灭性的压迫和毒害,揭露其“吃人”的本质;《祝福》则通过祥林嫂的毁灭,抨击了“政权、族权、夫权”这些封建思想的制造者对人的摧毁,以及封建意识造成的人的不觉醒。正是通过对这一切的揭示,鲁迅形象地昭示了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必要性。2.透视生活的角度鲁迅小说主要不是从中国政治革命的角度,而是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来反映生活和描绘生活的。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面中被折射出来的,如唤起民众;如反封建制度及维护者等。3.人物形象的典型的意义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知识分子;一类是下层劳动者群众;一类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知识分子中又塑造了几种类型的人物:(1)自觉地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如狂人;(2)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如孔乙己;(3)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的维护者,如四铭、高而础;(4)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压迫下,由反叛而妥协的牺牲者,如子君、涓生、《在酒楼上》的魏连殳、《孤独者》中的吕纬甫等。2下层劳动者,大多是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如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等。地主阶级统治者的形象,多为封建社会及其思想界的真正主人,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离婚》)等,这些形象的意义都旨在说明:A、封建思想的罪恶;C、封建思想的腐朽;C、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像狂人一样用新的时代意识反封建;通过启蒙来清除封建意识的毒害等)。4.小说背景与环境的处理: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写的背景主要有两种:A.社会思想背景。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需要出发,鲁迅小说中的环境(背景)描写,重点不在政治背景、经济背景,而在社会思想背景。B.物质环境(背景)鲁迅小说的物质环境,不仅浸透着社会思想的色彩,且常常是物质化了的社会思想。例如《孔乙己》中酒店格局的描写,是封建等级观念的物质化,它区分了上等人与下等人、长衫顾客和短衫顾客;之所以如此,还是出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需要。《狂人日记》:“狂”在何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狂人日记》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狂”字。(人之狂,旨之狂,体之狂)一.人之狂:是其核心。日记是狂人所写,记载了狂人病中精神错乱的狂言,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狂人。从其言、行可辨出一个真实的狂人,而言行又是其心理的表现。二.旨之狂:日常生活中真实狂人的言外之意,质疑挑战了社会“正常”秩序\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三.体之狂:本文由文言所写的“识”和13则白话日记构成,“日记”是“识”的展开,“识”为阅读“日记”提供了思路,使“日记”生成出超文本的意义.二者相互解读,文体上超越了常态,具有狂性.《阿Q正传》分析:文学史意义: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鲁迅代表作。思想主题:揭示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暴露病态社会的种种弊端,藉以唤醒处在沉睡状态中的国民,实现改造民族灵魂的愿望。3.阿Q形象分析:阿Q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丰富、最复杂的形象,也是最值得研究的人物形象。(1)阿Q名字的由来:从表层看----鲁迅在小说的“序”的开头就有介绍。“我要给阿Q作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然而却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活着时人们叫他阿Quei。中国字又麻烦,这不知是“桂”还是“贵”。于是干脆只取了读音的声母Q,而“阿”字是不会错的。(这一段的交代本身就很有内容,在嬉戏中表现了悲剧的内容和深沉的批判意识。)从深层看,是来自鲁迅自己心中的“鬼”。为什么如此认为呢?三条理由:A、与作品的主题一致。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国民的精神,“画出一个我们国人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鬼”。B鲁迅在小说的“序”的第一节的最后说:“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对于鲁迅来说,“鬼”究竟是怎样的东西呢?A指中国传统文化遗传下来的“昏乱分子”。B民众生活中流传下来的风俗的“鬼”。32.从形态看,Q这个字母很像鲁迅在《阿Q正转》中所写的阿Q这个人的形象。阿Q是一个什么典型形象?茅盾认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是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周作人认为:阿Q是一个民族的类型。阿Q的性格内涵包括两部分:A精神胜利法。这是阿Q性格中最核心的内涵。这种最核心的的内涵的个性内容是:a自高自大(阿Q非常自大,当他与别人发生口角时,他常会说:“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得多啦!你们是什么东西!”)b欺软怕硬(与小D、小胡的打架,他并没有讨到便宜。但当他转身碰上小尼姑时,就跑上去欺负小尼姑,并以此来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c自轻自贱(阿Q没有什么人格尊严的意识,当他被人打败了,对手让他自己骂自己时,他竟骂自己是“虫豸”,是“畜牲”。)d麻木、自欺(这是他精神胜利法最深沉的内容,也是阿Q性格中最可悲的精神特征。例如:一次与人在一个正唱戏的台下赌博,一会儿,他面前堆满了一堆赢来的钱,可一阵混乱,他赢的钱被人抢光了。他起初还有点不好受,但随后他找到了解脱的办法:举起右手打了自己两耳光,他觉得打人的人是自己,被打的人是那个抢了他钱的人,于是他胜利了,也解脱了。)B封建传统观念与正统观念。例如,阿Q想讨老婆,向吴妈求爱。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明显地为一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的驱使。两部分性格内涵相互依存,又相互粘合。“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觉悟,而封建观念又加重了他的不觉悟。他的不觉悟又反过来使他无法(也不可能)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主题有两个:(1)鲁迅通过刻画阿Q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危害。指出了精神胜利法是落后的民众走向革命的绊脚石,从而形象而又深刻地昭示了进行启蒙、改造国民性的极端重要性。(2)通过阿Q的悲剧,提出了民众(包括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暗示了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住要特征。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表现,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例如:阿Q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阿Q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之于喜剧的讽刺,与含笑的幽默。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伤逝》:这是一篇为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做总结的小说。主题:从《伤逝》这篇小说主题的外延看:它涉及的是五四高潮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问题。从其内涵看:它写的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婚姻自由斗争胜利的“胜利结局”,而恰恰是他们从所谓的“胜利”走向毁灭的过程。4人物形象:涓生:从思想本质来看,他是一个在“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和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等,正说明他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而且在最初还用行动实践这种理想。他与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而自由结合,正是民主主义思想作用的结果。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明确远大的社会理想,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婚姻自由”的实质及深远意义。二是: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丰的小事情”,这说明他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他的性格弱点则主要表现在太自信,过于自信。正是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使他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爱人不得不离他而去,他自己也饱尝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打击和冷眼,从曾经奋斗的起点,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除了“悔恨”和悲哀,什么也都未能留下。正是这些弱点,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从个性品质来看,涓生既是一位过于自信的人,也是一位十分看重感情,能反省的人。他的自信,虽然在那样的黑暗社会并无助于改写他的命运,但毕竟反映出他有这么一种宝贵的个性品质,在他的个性品质中,“重情”,可说是十分鲜明的。他对子君的爱,是真诚,而对子君曾经给予过他的爱,他是十分珍惜和看重的。这种对爱的珍惜和看重,在他的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鲜明。涓生能“反省”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的反省;一是对自己的剖析。在对人生的反省中,涓生能从自己的人生遭遇中领悟人生的某种真谛,如,当他失业后,终于未能凭写文章、读书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困境时,他悟到,以前的生活“只未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这实际是从形而下的“遭遇”种,的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结论。这也反映出涓生是有清醒理智的人。在对自己的剖析中,涓生不仅剖析了自己的“卑怯”,更从对自己的剖析中,表露了深深的悔恨,这些悔恨,既是对自己灵魂的忏悔和剖白,也是对自己爱的历程的反省。正式这种勇于反省的个性品质,给人一种希望,也能得到人们的谅解。也正是这种个性品质,体现了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特征。子君:一个痴心的为爱而奋斗,而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爱”,是支配她所有行动的内在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爱她能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地位低微,生活并不富裕的涓生走到了一起;为了爱,她不顾封建家庭的压迫,不顾社会的嘲笑和诽谤,响亮地喊
本文标题:鲁迅,张爱玲,老舍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