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一)教育的涵义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2、教育的慨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二、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三、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一)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四)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四、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遗传的意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③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1)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3.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六、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三)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等。(四)“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第二章中学课程一、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课程要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制约。因此,社会、学生、学科知识特征便构成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一)社会因素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条件和社会要求两方面来发挥作用的。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学校培养目标对学校课程既提出了发展的条件,又提出了发展的要求,他们对课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根据社会所能提供的办学条件,根据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设计出适应广泛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方案,改革现有课程,使课程与社会同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种类和结构,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着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二)学生因素制约课程的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以及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是影响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课程一方面要受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即年龄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个性差异的制约。前者要求我们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识特点,变知识的科学体系为学科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后者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条件、不同个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课程学习计划,编写多套教科书。就此而言,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兼顾科学体系的逻辑顺序与学科体系的心理顺序;如何兼顾学生个别与一般的心理特征,处理好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现在课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三)学科特征(知识)学科特征和性质决定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开发要体现学科的性质。课程内容反映各门学科中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产物,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课程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学校课程正是因人类传递和传播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积累的知识宝库是学校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课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首先,要研究学校课程中应该包括哪些科学知识和技能,如何确定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要研究怎样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改革现有课程,力求做到在保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学习范围内,吸收新的科学成就,更新我们的课程。总之,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开设课程,让年轻一代掌握知识、发展知识,进而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二、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三类课程以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1.根据课程任务分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1)基础型课程:读、写、算能力培养。2)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和能力。3)研究型课程:探究态度与能力培养。2.根据课程内容分类: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1)分科课程:也称学科课程、文化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是由一系列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相互联系的科目组成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分科课程的特征: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有利于组织教学和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但易忽视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缺乏联系性。2)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①综合课程的优点: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②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③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活动课程:也叫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是指从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出发,把课程编排得同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并偏重于使儿童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让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的特征是: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②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③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④采取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活动课程的优点是重视儿童的兴趣和学科知识的综合性i其缺点是儿童学习的知识不统。这种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3.根据课程设置形式分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2)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4.根据课程设计主体分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意志,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的特点。2)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3)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以往国家课程倍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5.根据课程表现形式分类:分为显性课
本文标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8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