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知识链接: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辞官。晚年隐居钟山。就像课文里所说“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关于“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奏记:下官言事于上级用奏记,如《后汉书》陶谦上奏记于朱隽。这是汉魏时代的一种公文,后世亦有沿用。杂记:记载杂项的笔记;零碎的笔记;写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3、写作背景:见《全优设计》4、文学常识: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学习过程:一、朗读第一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句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句式:),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句式:)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其2()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句式:)2、本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3、这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二、朗读第二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本段写了什么内容?3、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三、朗读第三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句式:)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句式:),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矣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32、本段写了什么内容?3、本段中作者是如何阐述“志”“力”“物”这三者的关系的?四、朗读第四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4、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五、朗读第四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2、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六、议一议: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七、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标题: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8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