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章
1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革命中初见成效要点提示:●具有现代意义、正规有序的黄埔军校政治教育是中国共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在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和教育改造国民军与国民革命军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骨干,建立农民协会普及政治教育等方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农民教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也形成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关键词:国民革命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协会农民运动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军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端于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指导以苏联红军为榜样以共产党人为骨干主要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4第一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尝试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成立。1926年3月,国民党将其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将国民革命军各军的军官学校并入,先后在潮州、南宁、长沙和武汉设立了分校。5(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这是中国军队和军事制度的一大改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为以后军队乃至其他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模式和规范。黄埔军校的显著特点是以苏联红军为榜样,首次创建了一整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构,配备了数量众多的专职政工人员,制定了非常严密的规章制度。1924年10月,以军校学生为核心组成的教导团,首先推行政治工作制度,稍后,这一制度逐步推广到国民革命军和国民军,成为区别于旧军阀部队的主要标志。6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黄埔军校以孙中山为总理,蒋介石为校长,校本部除了教授部、训练部、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等行政、业务部门外,还设置了党代表和政治部。7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党代表制度——国民党派到军校监督军事长官(校长)执行党的旨意的全权代表。廖仲恺(1-2期)汪精卫(3-6期)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作用:它是国民党在军校中的代表,代表国民党主管学校政治工作。职能:具有领导、监督、宣传、服务四项职能。地位:在军校中,与校长具有同等地位,军校一切重要决策、文件必须两人联名签署,从制度上保证党代表和政治工作的地位。党代表在国民党内的地位高于校长。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政治部制度军校中具体领导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职责:国民党党部的工作机关,对党代表负责,并接受党代表的命令与指导。任务:培养师生的国民革命意识对内:负责政治训练,指导党务活动。对外:负责宣传和组织活动,推动国民革命。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历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第一任)周恩来(第三任)包惠僧(第四任)熊雄(第六任)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共产党员承担了大部分具体工作,发挥了骨干和核心作用。一方面动员、鼓励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经各省党组织选送到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约占学生总数10%。毛泽东在湖南负责复试转送工作。一期状元来自湖南的蒋先云。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另一方面,选派大批重要干部到军校工作。肖楚女恽代英张申府周恩来熊雄聂荣臻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中共黄埔特别支部——1924年秋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基层组织。这是党在军队中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它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团结左派师生,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中共领导的外围进步学生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体,联合全国军校学生参加的进步青年军人团体。会员2万余人。主要活动:团结联络各地进步青年;开展革命宣传。李之龙蒋先云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经过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共同努力,在建立与健全各级组织机构的基础上,黄埔军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制定和逐步完善。特别是在周恩来和熊雄任政治部主任期间,制度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机构设置,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可循。16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创建黄埔军校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内容,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注重党的宗旨和主义教育,传授国民革命理论,培植民主革命思想。17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二)传授革命理论,培植革命思想(1)根据不同的对象安排不同的内容,把政治教育分为学生政治教育、官长政治教育和士兵政治教育三个不同层次。(2)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统一战线特色,兼容并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要求。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既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又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常识,还有提高师生员工基本素质的内容。(3)内容安排明确具体,非常详尽。18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二)传授革命理论,培植革命思想1、政治课是黄埔军校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专职政治教官讲授,其规范化程度和教学质量都很高。《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国民革命概论》《国民党的组织问题》《总理学说》《帝国主义》《近代国际关系》《各国革命史》……19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2、黄埔军校邀请国共两党领导人和各方面专家、社会名流到校举行报告会,这是军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20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3、政治部经常组织政治讨论会,以促进学员了解主义,提高研究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的兴趣及观察力。4、军校还设置“政治问答箱”,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研究的兴趣。问题和答案后由恽代英、萧楚女、廖划平、张秋人汇编成10万言的《政治问答集》。这些问答深入浅出,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政治常识,又学到了可操作的政治工作本领,帮助一大批军队政治工作人才脱颖而出。21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5、黄埔军校为宣传党的主张,创办了许多向校内外发行的刊物,,如《黄埔日刊》、《黄埔潮》、《军事政治月刊》、《革命军》、《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这些宣传品极大地传播了社会主义和三民主义,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推动着国民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22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6、军校还利用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校歌军歌血花剧社……“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革命者来”23一、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军队中和战场上接受检验,是在由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的两次东征中和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的北伐战争中。广大政工人员积极工作,努力向参战部队讲明战争的目的、意义,激励战斗意志,鼓舞官兵士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令人信服的巨大作用,不仅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争得了荣誉和地位。24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东征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革命军队与民众相结合在军队实战过程中的首次实践,以周恩来主持制定的《战时政治宣传大纲》为基本依据,在激励官兵斗志、消除民众疑惧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5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东征中的政治宣传工作(1)政治工作队伍阵容强大,政治教育目标明确,宣传鼓动内容具体。宣传工作是当时政治工作的中心,两次东征都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共产党人仍为其中的骨干力量。组织严密、阵容强大的政工队伍,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奠定了组织基础。26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东征中的政治宣传工作宣传工作目标能否达成,与有无明确具体的内容要求关系极大。《战时政治宣传大纲》规定政治工作对象分为本军、民众和敌军三个部分。对本军——对民众——对敌军——东征中宣传工作能够取得成效,与详尽且有针对性的规定是分不开的。27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东征中的政治宣传工作(2)宣传工作准备充分,细致周到;宣传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散发宣传品,张贴标语、布告和画片,发表演讲,教唱革命歌曲,演出文艺节目,向敌占区邮寄传单和小册子……28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东征中的政治宣传工作(3)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扶助农工运动;严格遵守纪律,维护群众利益。宣传和组织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全力发动群众,帮助群众建立自己的组织;二是严格遵守纪律,维护群众利益。29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东征中的政治宣传工作两次东征连战皆捷,一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二是“党军之忠勇善战,固为战胜之最大原因。但政治部之功绩,确乎不可磨灭”。在东征中,政治宣传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有一些教训,如一部分宣传员未经过严格的培训,宣传业务不熟练;宣传材料的民众化有待加强,标语、传单在使群众易于了解方面做得不够;宣传队中能说东江话者仅占1/5,所以讲演交谈容易发生困难,影响宣传效果。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更大成效,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将工作做得更实更细。30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东征中的政治宣传工作李大钊等人在北方国民军中创建了党的政治工作。1925年夏,中国共产党派宣侠父、刘天章、徐向前、魏野畴等以国民党的名义到国民军三个军中开展工作,并安排冯玉祥去苏联考察,坚定其投身国民革命的决心。党从莫斯科、黄埔军校、北方区和上海等地派邓小平、刘志丹、阎揆要、唐澍、王一飞等2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国民军工作,他们中许多人都担任了政治工作的领导职务。1927年3月,党帮助国民军驻陕总部在西北创办中山军事学校。……31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教育改造国民军关于政治工作任务与内容的详细规定:“以国民党的主义及政策作中心”,宣传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注重对中国的近代外交痛史、军阀官僚之政治腐败、工人农民之痛苦、苏联及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之壮史,军人和工农群众之关系等问题的解释;“使每个士兵都能彻底了解政治的意义,战争的目的”,“要使每个士兵都能明白国民党的意义与政策,成为有觉悟的为中国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战士”。政工人员要与官兵建立良好关系,互相帮助。政治人员必须是革命最坚决,最能守党的纪律,且最富政治知识的分子,平时应和兵士同幸福同艰苦,战时要先兵士而牺牲,为兵士作模范。32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教育改造国民军国民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的方式方法:通过举办俱乐部、图书馆、训练班、军官学校等形式,采取上课、演讲、散发传单和书报、教唱革命歌曲、表演新剧等方法,振奋官兵的革命精神;创办《察哈尔国民新报》、《西北日报》、《新国民军周报》、《革命军画报》、《新国民军》、《中山日报》、《中山画报》;发行《向导》、《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浅说》、《资本主义制度浅说》、《列宁主义与中国》等书刊,宣传革命思想。33二、东征、北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教育改造国民军中山军事学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开设了“社会主义概论”、“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神圣劳工”、“中国革命史”等课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教育,被誉为“北方黄埔”或“第二黄埔”。李大钊、刘伯坚、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在国民军中的辛勤工作,不仅促使国民军脱离北洋军阀系统,参加了国民革命,而且对冯玉祥及西北军的许多爱国军人走上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国民军的政治工作受国民党内右倾错误的影响,致使国民军取消了党代表制,规定政治指导员只是同级军事“官长在政治方面的助手”,“不得作有碍官长威信的宣传”,更不准政治宣传渗透到军事训练、作战等领域,这相当于自动放弃了党对部队的监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8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