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2015-2016学年 第二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第1课时 课件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战国·韩非子(第一课时)金太阳好教育云平台、读懂文言文的内容,自学生字词,翻译全文,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2、领会韩非子1—7篇代表作里的故事寓意及其对当代人的启迪,实现文言能力由必修到选修,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本课学习用2个课时:①第一课时:先用《韩非子说法》小视频导入,既温故旧识,又导入新知;再运用“故事概括”、“故事解读”、“启发认识”三步走的模式,逐节学习1——7节故事,逐一吃透韩非子作品内容及意义,特别是对当代人的启迪。在进行“故事解读”时,需要设计好的提问,以问促思;教学“启发认识”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回答与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应该予以肯定,以鼓励为主。通过第一课《郑人有且置履者》的学习,今天的请同学介绍一下韩非子的生平大概。《韩非子说法》前面我们学习了韩非子的一些寓言和故事,比如《曾子杀猪》、《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郑武伐胡》、《智子疑邻》、《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卜妻破裤》、《乐羊食子》、《巴西放鹿》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下韩非子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感受更多的精彩。思路点拨:A、扫清阅读障碍——生字生词B、弄懂文意翻译——对照比较C、概况每节梗概——寓言故事D、探究寓意启迪——个性解读状语后置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1子圉(yǔ)见(xiàn)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xiàn)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xiàn)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xiàn)也。……•一个词概括故事——•子圉荐孔。•子圉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先赞后怕。源于太宰的评价:和孔子相比,细如蚤虱,故而妒贤嫉能,打击压抑。•太宰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先荐后压。态度同子圉如出一辙,为了自己的利益,埋没人才。•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利欲可熏心,狼狈或为奸。现实里贤者在位,能者再野。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2子胥(xū)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一个词概括故事——•子婿吓侯,子婿骗侯。•伍子胥为什么一语就可将边侯吓倒从而使自己化险为夷?•——边侯怕连累自己,为了自保,不顾大局。子婿正是利用他这一自私自利的人性之丑、人性之恶。•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社会上“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和着有着多么相似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于制度的制订,必须要以人为本,考虑到人性的自私自利一面,才能更加合情合理,不会有漏洞。3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状语后置到•一个词概括故事——•庆封避乱、庆封远越。•庆封是什么样的心态要逃得越远越好?其族人的观点为何值得肯定?•——庆封是不敢面对现实,是逃避的心态。而其族人是治标又治本的对策,心性正,道方正。•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金子自然放光,牛屎哪里都臭。心若在,梦就在;心若安好,自是天晴。真的猛士,就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4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一个词概括故事——•绩昧亡裘,绩昧醉酒。•绩昧醉酒丢裘后,是怎样借此进谏君王的呢?•——长酒者,君失天下;匹夫失身。酒池肉林,前车之鉴,国家灭亡,在于一酒。绩昧顺势由小及大,由此及彼。•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法为民所立。5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于”:状语后置•一个词概括故事——穆公宦子、犁锄亲邻。•鲁穆公为何遣子到远处的国家?犁锄的主张有何不同?犁锄是怎么劝谏的?——穆公以为攀附强国自会安全,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犁锄却主张远亲不如近邻,要和邻国搞好关系,才是上策。为此,犁锄通过“远人救不了近险”、“远水救不了近火”即比喻论证,形象地说理。•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人要有长远眼光,特别是在处理外交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上,我们要正确对待强与弱,即韩非子说的“势”。6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把他驱逐了。•一个词概括故事——•从子论剑。•卫君为什么能看清曾从子“为利”的真实面目呢?•——①曾从子是善于相剑的,知道吴王好剑。②曾从子出的主意正是用剑行刺吴王。③吴国强而富,卫国贫而若,只怕对比之下,吴国使出重利,从子见利忘义。•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利与义是一对矛盾体,我们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那些假借大义之人而行利己之私。利欲熏心,义必虚伪。7纣为象箸而箕(jī)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guǐ),则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huò),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yì)短褐(hè)而舍茅茨(cí)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本,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一个词概括故事——•见微知著,纣为象箸。•纣王为象箸,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箕子怎么就认为会引起如此大的连锁反应?其根据什么来推理的呢?•——人是贪婪而爱慕虚荣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箕子是根据“称此以求”,即追求匹配,从而导致奢华贪婪。人的贪得无厌的本性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破窗理论,切莫开不好的先例和规矩。人的本性是贪得无厌的。两个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我们要结合课外及韩非子的法家主张来解读、赏析课外,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更个性地解读课外。•【学以致用】在学了这些寓言故事后,我们应该学会在以后的生活、演讲及习作里,运用这些知识。阅读下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世之听者,多有所尤(通“囿”)。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人有亡鈇(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语言,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甚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参考答案1、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主观片面,顾此失彼)2、疑邻盗斧(凭空猜想,没有实事求是)3、知美知恶(自以为是)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 第二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第1课时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1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