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知识讲解第一讲1.后现代主义简介2.后现代的缘起3.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及对后现代的片面理解)4.两个基本特征、基本主张5.突出特点后现代主义简介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后现代主义简介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结构主义了。后现代主义简介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它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新,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峰,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简介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的缘起早在1870年前后,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就曾提到过“后现代绘画”一词,用来指称那些据说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还要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在1917年出版的鲁道夫潘诺维茨的《欧洲文化的危机》一书中,“后现代”第一次被用来描绘当时欧洲文化的虚无主义和价值崩溃。尔后,欧美的许多学者都纷纷使用“后现代”一词。在历史、文化、美学、社会、哲学等诸多领域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后现代的世界图景。从时间发展上来看,后现代的广泛流行是在法国1968年的“五月风暴”之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沈语冰观)简单定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危机下的回应,它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对后现代的错误、片面理解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最后,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反前卫。后现代主义对关于艺术地位的沉思极其漠视,即使说不是抱有敌意的话。在这一点上,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不会有误,或者甚至是反智的。后现代主义经常自嘘最提倡宽容;但它绝不能容忍任何意识形态的贡献或末世论(乌托邦或解放的蓝图)。它质疑不断创新的追求,瓦解最好的艺术骑士乃媒介、表现手段与图像学等等的英雄的信念。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其次,后现代实践是高级文化的堕落,但却是一种有意的堕落,有意将自己下降到低级文化的水平。它想要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它使得它更具消费性,因此它利用叙事、熟悉符号与简单形式的种种好处。它的主要形式是态度与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可以任意地加以选择。后现代的基本主张后现代并不是如同字面上讲的现代之后,而是形成于现代之中,在社会的现实发展上,可以说“后现代”是在预测和呼唤“现代之后”,但是在思想上,它是在批判和反思“现代”。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其基础是极端相对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后现代的突出特点首先,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其次,后现代的知识发展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再次,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颠倒了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汇总眩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后现代的突出特点最后,后现代的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似的生活。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断使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后现代人推崇中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生活哲学,这就是一种能屈能伸、从容不迫、静中有动、随机应变、引而不发、后发制人、具有阴柔特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第二讲1.比较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2.后现代哲学话语3.后现代教育话语4.启示(反思当代教育)5.后现代主义两大阵营比较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冰起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比较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哈桑《后现代主义转向》观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isbore)。后现代哲学话语后现代哲学是以对起源于希腊的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特征就是全面批判“现代主义哲学”,拒斥“罗格斯中心主义”,主张多元性、差异性、不确定性、边缘性。后现代哲学的特点:第一,拒斥二元论。第二,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第三,质疑理性。第四,从横向思维转向纵向思维。第五,反对宏大叙事。第一,拒斥二元论。现代哲学是一种二元论哲学,所谓二元论哲学就是以认识论为特征的哲学,它起源于柏拉图,到了笛卡尔最终明确的建立了认识论哲学,到黑格尔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对二元论哲学的激烈拒斥以解构主义(即后结构主义)为代表。它主张对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现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消解普遍性,在这个消解的运动中,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反根源主义和反基础主义成为消解的内容。消解普遍性首先就是要消解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可以说二元论是现代哲学的一个大特点,二元论是关于将个别实体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断言,实体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这两种类型的实体不能相互还原。而后现代就是要破坏这种二元论,不再相信这个说法能够说明现在的真理和秩序。因此,反本质主义就是要消解现象与本质的逻辑二元对立,亦即消解哲学所追去的超验的“本体”;所谓的反中心主义,就是消解中心与边缘的二元结构的对立,亦即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体自由性”;所谓的反根源主义,就是消解本源与派生的历史二元对立,亦即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发展的规律性”;所谓反基础主义,就是消解深层与表层的文化二元对立,亦即消解“知识分类表”或“自然等级秩序”对哲学的诱惑。这种消解还表现在对标准的拒斥,在后现代哲学家罗蒂《后哲学文化》中,指出,“除了我们自己放在那里的东西外,在我们内部没有更深刻的东西,除了我们在建立一个规矩过程中建立的标准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标准,除了祈求这样的标准的合理性准则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准则,除了服从我们自己约定的证明以外,没有任何严格证明”。原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着人们一切知识和文化背后的阿基米德点在后现代的消解下不复存在,任何现象背后都有本质已经成为一个不断被消解的神话。这个消解运动中,美国哲学家罗蒂试图以“多元”代替“基础”,法国思想家福柯试图以“断层”取代“根源”,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试图以“边缘”颠覆“中心”。第二,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主体是指有意识的人,是认识者和实践者,与客体相对,而人的主体性是按照计划建构世界的能力。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确立了精神主体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精神主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而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又把人的主体地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人的主体地位的无限膨胀就带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即人是中心,一切为人而存在;人是目的,不能把人当作工具;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唯一动物,人与自然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意识,“意识”能意识到人拥有主动性、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创造和改造客观世界。这种人类地位的至高无上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地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灾难越来越多。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宣布“人死了”,“人死了”这个命题深深的体现了对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拒斥。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就意味着人类把自己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原来约束人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都跟着上帝一起进入了坟墓,人变成一个真正自由的个体,但是上帝死了,人也就没有了命运主宰、生活目的和价值标准,人失去了生存条件,上帝死后,人再也没有找到新的价值准则,所以人也死了。福柯还认为,主体性哲学把主体变成了共相,普遍带有一种规范性,所谓的主体性就是使个体性服从定义真理和科学的普遍价值,服从普遍的行为规范,因而使个体受到限限制,失去了自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福柯把目标投向了古希腊,认为古希腊的伦理学并不关心普遍规范问题,而是注重关注自我修养,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此外“人死了”也意味当代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Derrida),法国当代哲学家,解构主义哲学大师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美国当代新实用主义哲学家后现代的教育话语1.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危机下的一种应答,所以后现代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从现代社会遇到的危机的角度对教育目的进行了重估。具体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破坏性的,一种是建设性的。破坏性的主张传统教育目的观中的个人本位、社会本位、文化本位都已经失去的效用,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立即适应社会,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各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至于社会公理和正义、人类进步和解放,则是抽象和遥远的,
本文标题: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1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