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PP122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主讲教师:李喜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mail:xiyingli@nju.edu.cn何为道德何为法律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目录四、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案例》*2015年4月5日下午,k1270列车,吴弘钦买的下铺位被一孕妇占用。孕妇的丈夫:“我妻子怀着娃呢,她的位置在你上铺但不好爬,麻烦和你换一下。”吴弘钦不愿意。列车员调解,提出由孕妇夫妻补偿两倍的上下铺差价。吴弘钦依然不愿意。列车长决定:吴弘钦去孕妇原来的上铺,其下铺归孕妇使用,同时后者将上下铺车票的差价照价补偿给吴弘钦。吴弘钦不服,遂发生冲突。重庆铁路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对吴弘钦作出行政拘留十二日的处罚决定。《案例》*问:你赞同列车长的主张吗?请结合相关理论就以下问题谈谈你的理由。第一,吴是否有让铺的道德义务?第二,退一步,如果吴有让铺的道德义务,不让位是否构成违法?第三,列车长有没有剥夺吴民事权利的权力?第四,处罚是否出于公共利益?*1天意神启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柏拉图:道德是神把“善的观念”安放在人们灵魂中去的结果。“摩西十戒”“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2天赋伦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第一,道德是先天存在的良心。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第二,道德是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内心的道德律。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和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3情感欲望论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霍布斯、洛克、边沁密尔等人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善恶道德之根源。洛克:“所谓善就是能引起(或增加)我们快乐或减少我们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或增加)我们痛苦或减少快乐的东西”。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4动物本能论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克鲁泡特金,道德起源于动物的互助本能,“互助是我们道德观念的真正基础”。——《互助论》尽管动物没有意识和思维,但动物也有某种人类的道德情感,因此,人类道德是动物本能的延续,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猴子实验*5共同缺陷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把道德看成是人与动物共有的。*6马克思主义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主义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8马克思主义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风俗后成习惯,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9马克思主义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10问题?•住在皇宫了人和住在茅草屋里的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费尔巴哈•“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往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恩格斯道德的内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道德的本质ABCD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12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2、法律起源与本质神创说人格化的超人类力量的创造物。奥古斯丁: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13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2、法律起源与本质暴力说法是暴力斗争的结果,是暴力统治的产物。韩非子:“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有斗争有暴力才需要解决冲突的规则。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人们相互间缔结契约,通过缔结契约人们放弃、让与部分自然权利,组成政府,这最初的契约是法律。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者大部分都持此说。*14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2、法律起源与本质契约说*15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法律起源与本质合理管理说美国当代法的社会学家塞尔茨尼克认为,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16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1、法律起源与本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出现而产生的。*1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2、法律起源与本质*182一、道德与法律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1)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2)反映为法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3)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怎么理解这个观点?*19法律是伴随着国家出现而出现的,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的产生早于法律,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自然自发地形成的,而且与人类社会相随始终。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1、产生的条件与存在的历史阶段不同原始习俗既是道德也是法律?*20法律调整的是那些对他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行为和关系,或者说,法律规范的是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行为,法律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2、调整的范围不完全相同道德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都归道德管。法律管不到的地方,总是有道德守在那里。*19问题?道德绑架与道德暴力让座的学问: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你如何看待重庆铁路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对吴弘钦作出行政拘留十二日的处罚决定?有一天,我身体虚弱、累得要死,上了公交车发现一个空座,刚坐上去,旁边一个身体强悍的老先生要求我让座,我坚决不让。请问,我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吗?*20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法律是明确、肯定、逻辑严密的规范体系。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3、表现形式不同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显得比较笼统。相爱的人,在道德的层面,就是忠贞不渝,互相关心。在法律层面,一整套程序。*21法律是强制性的控制,是“硬调控”。法律的实施依赖他律,即国家强制手段。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4、实施手段不同道德修养主要依据个体内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是“软调控”,道德则主要依赖于自律,即良心,以及社会舆论这种软性强制力。违反了法律,等待你的是监狱和警察或者经济惩罚;违反了道德,等待你的是别人的鄙视以及良心的谴责。*22博登诲默曾:那些被视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的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转化为法律规则来实现的。(《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1、道德法律化第一,大量的被视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规范,已经包含在我们的法律法规里了——道德转化为法律。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被转化成了法律。私人性的道德一般不会转化为法律:节俭慈善如何看待道德的法律强制思考:能否设立见危不救罪?怎样改变人在道德上的堕落?法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看待法律道德主义?*24案例:彭宇案判决书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1、道德法律化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思考:能否设立见危不救罪?怎样改变人在道德上的堕落?法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看待法律道德主义?*24案例:彭宇案的翻版:许云鹤案判决书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1、道德法律化本院无法确认被告车辆与原告发生接触,也无法排除被告车辆与原告发生接触。……即双方并未发生碰撞,原告系自己摔倒受伤,但被告在并道后发现原告时距离原告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被告车辆向其驶去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思考:能否设立见危不救罪?怎样改变人在道德上的堕落?法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看待法律道德主义?*24案例:彭宇案后遗症:小悦悦案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1、道德法律化思考:能否设立见危不救罪?怎样改变人在道德上的堕落?法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看待法律道德主义?*24案例:1964年纽约婕诺薇泽许多人耳闻或目击犯罪却不制止报警的原因?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1、道德法律化通过立法来使人们有一种对他人的危机状况进行救援的一种义务。尽管你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规定本来应该由道德解决的人类行为上的一些问题。但是,当你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道德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思考:能否设立见危不救罪?怎样改变人在道德上的堕落?法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看待法律道德主义?*24见危不救不能犯罪化原因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1、道德法律化第一、救助义务对选择自由产生影响。第二、见危不救犯罪化违反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则,混淆了法律特别是刑法与道德的界限第三、见危不救犯罪化与我国当前不作为犯罪以及损害性因果关系理论还存在冲突之处。第四、见危不救行为上升为刑法规范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第五,见危不救犯罪化缺乏现实可操作性。第六,抹杀人的善心,被救助人未必会产生感激之情。思考:能否设立见危不救罪?怎样改变人在道德上的堕落?法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看待法律道德主义?*24国外一些做法:直接强制方式三、道德与法律的同一性1、道德法律化直接强制方式:德国法国对见危不救行为课以数年监禁和罚金的刑罚德国刑法典第28章/“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第323条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急救,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
本文标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PP122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