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是什么?教材是课程的文本载体,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材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不可能要求它完全适合每所学校每个教学班的特点。因此,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只能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教材是“材料”,是“媒介”。教材是书面的东西,所载的信息比较有限。尤其现行新教材,为每个教师提供了解放思想、拓展思维的空间,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契机。因此,教师不能被动地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能力与知识水平,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和依据。在教材面前教师不应失去自己超越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要匠心独具地去预设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大胆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悟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教材是单一的,教师习惯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的东西。尤其在课改前,“教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把统编教材当“圣经”,严格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或增减与补充,从而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样教一种教材,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研究证明,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差异。前者是教书,往往会导致死读书,使思路狭窄;后者是教人,有益于激活学生的主动性,有益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何谓“用教材”?就是说在教学中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所谓“处理教材”,就是经过精选、加工和组织,将知识信息由储存状态变成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加工的可输出状态;就是根据课程和教材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科学、机智地提炼与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简言之,“用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用教材”是一种能力,是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能力。恰当、合理地“用教材”“教”是形成优秀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这种能力,能活用教材,驾驭教材,“用教材”去“教”。“用教材”的途径是什么?DavidNunan教授提出教材处理四要素:SARS,值得一提。1.选择(Select);2.改编(Adapt);3.放弃(Reject);4.增补(Supplement)。据此,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加工和组织,如拓展、变通、调序、深化、类化、简化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新课的导入时,激发学生兴趣;在认识过程中,巩固迁移兴趣,在乐学中形成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教材在三个基本因素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材的纽带作用。切记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巧妙、科学的处理加工运用教材,适当地拓展教材,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总之,教师要合理地“用教材”,在教学中自觉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选择更好的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从而形成具有教师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这需要教师既要有能力把握教材,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责任编辑冯荣光】
本文标题:“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3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