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灵石中学高三语文组f设计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目标概括小说的主题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吴乔《围炉诗话》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你看到了什么?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欣赏诗歌中的虚实结合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具体捕捉到的部分;“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1、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已逝之景之境3、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的未来之境4、从对方进行设想,有人称之为对写法。未直言其情,而其情自见,表达上委婉,感情却更深沉,更真挚动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2、设想的未来或对方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或设想对方的情景,它表现的情感一直延伸到未来,或者假托他人而实写自己。前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诗歌中“虚”的表现形式诗歌的“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一般说来,“虚”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类:3、神鬼世界和梦境。借想像出来的虚无境界以反应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1、回忆的往昔之境。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关键词:想象——关键词:回忆——关键词:联想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虚实结合的作用:1、虚与实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2、虚与实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3、虚与实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4、虚实结合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激发读者的想象。示例一:找出下面这首词中最明显的虚实相生处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景和实景的关系(一)解说: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回忆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指“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结论: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考题模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答:这句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虚景“春风十里”与实景“荠麦青青”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了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示例二:找出本词的虚实结合手法(温馨提示:注意上下阙的红字表达的内容)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虚景和实景的关系(二)解说:上阙是实景,通过“候馆”“征辔”等词指出“行人”远行,通过初春景象反衬他的离愁别绪。下阙是虚景。通过设想“行人”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结论:虚实结合,有时则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答:这首词突出主题的手法主要是虚实相生,通过实写丈夫远行和虚拟妻子思念丈夫的悲切之状,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将离愁这一主题抒发得淋漓尽致。考题模拟:分析《踏莎行》突出主题的手法,说说它的好处。示例三:指出下面这首词中的虚与实(温馨提示:1、注意标题2、注意注释)渔家傲·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①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①谩有:空有②三山:相传是神仙所居的三座山(注:这是李清照南渡后写的一首词)虚景和实景的关系(三)解说:虚景是指对天帝的想像,如“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等句;实写的是人间疾苦。李清照南渡后,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她描述对仙界的向往,其实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极度不满。结论:虚实结合,有时是因为表情达意的委婉,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从而突出中心。------------------------------------------------------------------------------------------------------------答案:这首词以虚写实,用天界的温暖美好来反衬现实的黑暗无情,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词人的对现实的失望与怀才不遇的愤慨。考题模拟:简要分析李清照《渔家傲·记梦》的表现手法。欣赏:“虚”的最高境界赏析:朱诗以“新妇”比自己,以“公婆”比主考官,表达了应试举子在考试前的不安和期待。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肯定了朱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最高境界体现于:全诗根本不提考试(这是朱庆余最想要说的“实情”),完全假托新娘子怕见公婆(这是表现上的“虚象”),若只看字面意思,完全就是一个胆战心惊的新媳妇形象。“虚”完全反客为主,“实”完全隐入幕后,只在题目上鬼鬼祟祟地露出马脚。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余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2、常见提问:请对诗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1、考查点: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2、常见提问:请对诗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高考指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2、常见提问:请对诗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解题思路:(1)实写什么,虚写什么.(2)虚实如何结合(点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3)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常用术语:渲染烘托;强烈对比;相互映衬;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送魏二王昌龄(唐)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风雨入舟,凉气袭人。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虚实相生,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悲凉惆怅的心绪,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之情。•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005年高考全国卷)•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概括小说的主题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吴乔《围炉诗话》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本文标题: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相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3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