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文言文及阅读训练-每周一套材料
第1页共65页文言文及阅读训练一号卷一、文言文阅读(共8题;共143分)1.根据原文,并完成练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____,问____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一儿以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____。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按原文填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两小儿笑曰:“________?”(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________。(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第2页共65页【答案】(1)辩斗;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则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决也;孰为汝多知乎(2)一个根据观察物体,远处小近处大,早晨太阳大,离我们近,中午太阳小,离我们远。另一个根据热汤,离的远就凉,离的近就热,早晨凉,太阳离我们远,中午热,太阳离我们近。(3)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4)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感觉甲图大,乙图小,实则一般大,因为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考点】课文内容理解,两小儿辩日【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辩、初、盖、盂、沧、探、孰、汝。(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3)、(4)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孔子不能决”说明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感觉甲图大,乙图小,实则一般大,因为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5)此题考查对科学常识的了解。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越人种稻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泻水种黍,弗对,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1)解释下列字盖:________鄙:________兵:________偿:________(2)翻译最后一段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3)文章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4)这两个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5)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答案】(1)伞;边境;兵器;偿还(2)所以说:“天旱的时候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准备皮衣”,这是天下的名言啊。第3页共65页(3)对比(4)做事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见异思迁,还未雨绸缪,坚持不懈。(5)略【考点】词义,诗文朗读、默写、翻译,学弈【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盖:伞。鄙:边境。兵:兵器。偿:偿还。(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故”,所以;“具”,准备。句意为:所以说:“天旱的时候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准备皮衣”,这是天下的名言啊。(3)考查写作方法,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写作方法。(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事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见异思迁,还未雨绸缪,坚持不懈。(5)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点评】(1)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此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把握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5)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3.阅读古文,回答问题。学弈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翻译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第一句中“善”字说明什么问题?(4)文中刻画的两个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一个道理?【答案】(1)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一个“善”字点明师傅棋艺水平之高。(4)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5)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考点】课文内容理解,学弈【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通国”,全国;“之”,助词的。句意为: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第4页共65页(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本选句符合第③条规律,所以断句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考查对词语地理解。“善”是擅长于。一个“善”字点明师傅棋艺水平之高。(4)考查对两个人物的分析比较,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3)此题考查对词语地理解能力。(4)此题考查对两个人物的分析比较能力。(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4.理解运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______,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1)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找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答案】(1)若泰山;若江河;世再无知音(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考点】课文内容理解,伯牙绝弦【解析】【分析】(1)考查队课文的掌握,(2)钟子期善听的句子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5.阅读短文,按要求做。洛阳纸贵复欲赋三都①……遂构思十年,门庭藩②溷③皆著④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⑤之。自以所见不博⑥,求为秘书郎⑦。及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注释】①赋三都:写《三都赋》。②藩:篱笆。③溷:厕所。④著:同“着”,放。⑤疏:通“书”,写。⑥博:广泛,渊博。⑦秘书郎:官职名。【译文】第5页共65页(左思)准备写《三都赋》,构思了十年,他在门边、庭院、厕所等地方都放上纸和笔,偶然想出一句,就马上写下来。自认为自己见识不广,要求做秘书郎,以充实自己。《三都赋》写成以后,豪贵之家的人竞相传抄,洛阳因为《三都赋》的流行纸价大涨。(1)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明白这则成语典故。(2)从下面提供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问题:A.你知道这则典故现在怎么用吗?B.文中写左思著书具有怎么的精神?【答案】(1)“洛阳纸贵”现在用来赞美著作或文学作品广泛流传或很有影响,风行一时。(2)勤于积累,勤于动笔,勤奋好学等。【考点】课文内容理解,学弈【解析】【分析】(1)考查对成语典故的理解。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明白这则成语典故“洛阳纸贵”现在用来赞美著作或文学作品广泛流传或很有影响,风行一时。(2)选B。评价人物精神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点评】(1)此题考查对成语典故的理解能力。(2)此题考查评价人物的精神风貌。6.读课文《学弈》与课外段《诫子书》,然后回答问题。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俭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句中划线词语。①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③年与时驰________④多不接世________(2)给下面语句标上标点符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本文标题:文言文及阅读训练-每周一套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4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