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数学》课程说课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李媛媛主要内容课程理念1课程标准课程资源23课程实施课程评价54一、课程理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模式以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中职教育理念二、课程标准专知职业技能1.课程性质与任务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课程标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继续学习、终身发展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数学1.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课程标准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功能提升就业能力全面发展智力完善人格修养2.课程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2.课程目标二、课程标准能力目标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2.课程目标二、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课程目标二、课程标准二、课程标准职业模块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28学时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32-64学时3个模块数学课程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42学时||3.课程内容二、课程标准内容课时课时安排理论课习题课测试1.集合106222.不等式84223.函数128224.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8225.三角函数1814226.数列106227.平面向量106228.直线和圆的方程1814229.立体几何14102210.概率与统计初步1612223.课程内容--基础模块二、课程标准3.课程内容--职业模块内容课时课时安排理论课习题课测试第1单元三角计算及其应用161222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822第3单元复数及其应用10622第4单元逻辑代数初步161222第5单元算法与程序框图161222第6单元数据表格信息处理10622第7单元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141022第8单元线性规划初步141022二、课程标准3.课程内容--拓展模块内容课时课时安排理论课习题课测试第1单元三角计算及其应用181422第2单元椭圆、双曲线、抛物线141022第3单元概率与统计10622CompanyLogo二、课程标准先学习集合和逻辑用语,然后学习函数,接着学习数列等相关知识,最后学习概率和统计知识。适当补充“逻辑代数”、“算法和框图”等相关知识将“三角函数等内容适当提前,特别是函数的图像应做重点讲解。在学习完第一章集合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立体几何”的学习机械建筑类电子类计算机类财经类教学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取舍、整合.三、课程资源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材有:《数学》(基础模块)上下两册李广权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数学》(拓展模块)李广权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数学练习册》(基础模块)李广权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都是近几年新出版的,而且今年的修订版新增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教材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的认识、自主学习、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完整性,基本上适合我校学生。1.教材三、课程资源1、教材2、教学参考资料3、多媒体课件四、课程实施认知水平1.学情分析能力状况知识经验存在问题个性特点思维比较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动手能力较强观察能力较强部分知识抽象没有感性基础中职生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探索2.教学对象分析四、课程实施3.教学环节四、课程实施环节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4.课堂练习,巩固新课2.导入新课1.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教学方法数学实验法图例讲解法讲授法类比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讨论法四、课程实施4.教学方法4.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教学过程设计四、课程实施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4.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指数概念的推广4.2指数与指数函数4.3对数与对数函数4.4函数的应用进一步深化理解与认识研究其他函数提供了方法和模式广泛的应用,是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初步学会运用指数函数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展现数学实用价值及其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教材分析——重难点重难点重点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和运用(二)教法学法——教法数学实验法1探究发现法2类比教学法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试验为主线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法学法——学法乐学环境Step4实践演练Step1课堂实验Step3小组合作Step2自主学习(二)教法学法——教具1多媒体23小组分组名单纸、绳子、剪刀4学生学案Ⅰ.兴趣在课堂前激发1234-4-3-2-187654321y=2xy=()x12Ⅱ.定义在问题中孕育Ⅲ.概念在建构中诞生Ⅳ.图象在实验中成长Ⅴ.性质在观察中归纳Ⅵ.性质在应用中成熟.定义在反思中升华Ⅸ.学习在作业中延伸(三)教学过程①分组。按座位每6人一组,每人在小组内负责一项具体工作。②分发研究材料。课前在学案上,我布置了两个问题作为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利用群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结论,同时将自己的问题带到课堂上。③收集资料。收集关于指数函数应用的相关资料。Ⅰ.兴趣在课堂前激发(三)教学过程(1)折纸实验。将一将白纸(厚度为0.1mm)对折,再对折,……,计算折后纸的厚度。如果对折6次,与课本的厚度比一比!折多少次,达到酒泉市政大楼的高度?有没有可能超过珠穆朗玛峰?试将纸对折的次数x与折后纸的层数y统计如下表,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给予解释。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今天我们试试,“给我一张纸,我就能使它超过珠穆朗玛峰!”Ⅱ.定义在问题中孕育(三)教学过程(2)剪绳实验。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去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Ⅱ.定义在问题中孕育(1)折纸实验:(2)剪绳实验:2,xyxN1(),2xyxN讨论一般地:形如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01,)xyaaaxR,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xxxyyxyy3)4(3.2)3()2(2.0)1(2Ⅲ.概念在建构中诞生(三)教学过程⑴描点法作图成果展。(展示已经做好的函数图象,点评学生作图,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所画出来的有哪些异同点。)⑵台前演示作图。(分组研究,多媒体显示,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Ⅳ.图象在实验中成长(三)教学过程观察图象描述特征性质图象从左向右的变化趋势图象经过的特殊点图象范围观察总结:a10a1图象性质(1)定义域:R(2)值域:(0,+∞)(3)过点(0,1),即x=0时,y=1(4)在R上是增函数(4)在R上是减函数Ⅴ.性质在观察中归纳.(三)教学过程例2.比较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利用《几何画板》的强烈跟踪功能从左到右发展,图象变化的动画过程,加深理解增函数或减函数的性质。13)4(5.05.0)3(3131)2(5.15.1)1(3.15.12.11.29.12.35.2Ⅵ.性质在应用中成熟(三)教学过程练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1710)4(8383)3(6161)2(33)1(3.0324.09.04.25.1Ⅵ.性质在应用中成熟(三)教学过程1我学了……2我学会了……3我体会到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一节课的收获,并作出自我评价:Ⅷ.定义在反思中升华(三)教学过程2.(1)已知,则正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已知,则正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必做题1、写出一个指数函数,并画出其简图。2、课本P115,第1,3,5题3、收集关于指数函数应用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报告。(各组完成后将结果贴在教室内的学习栏,供同学们交流。)123选做题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122.13.021318.0,5.12)1,0(,)1(aaaa且32aa32aaⅨ.学习在作业中延伸多媒体演示§3.2.3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练1〈一〉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指数函数图象…〈三〉指数函数性质…例1例2作业板书设计五、课程评价评价项目考察指标态度情感知识方法技能书面作业数学活动平时考评课堂体验合计(100分)1510202020过程性评价创新点15五、课程评价评价项目考察指标知识记忆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合计(100分)1520152020综合能力10终结性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改革策略改革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堂吸引力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堂吸引力职业教育应适时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入本身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有发展能力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快乐和成功渗透分层教学的思想,实施差异教学①目标分层策略②分层问答策略在课堂教学中③分层练习策略12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课程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4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