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适应发展创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汇报人:干洪(校长、教授)应用型人才一种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的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方面,既要有一定的广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在能力方面,既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方面,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1.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强化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机制我校从健全专业主干学科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理顺学科归属,根据不同院系的不同架构,建立不同的运行与发展模式,处理好学院与学科发展、学院与社会与人才需求的关系。坚持人才培养的学科导向,坚持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相统一,发挥已有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交叉,以形成新型学科和优势学科增长点,达到提升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目的。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促进了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性专门研究的协调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校一批强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3.建立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合作教育机制我们积极主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坚持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紧紧抓住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通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多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4.不断丰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工程背景积极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积极支持并分步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挂职;设立科技创新岗、博士后岗位;建立了“双休日工程师”及教师交流的“双百计划”;与德、法、英、泰、韩等国的有关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5.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把培养应用能力作为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并作为培养目标要求,在专业教育中扎实提高学生各类应用能力。学校近几年投入1.1亿余元在校内建设较完备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设立了学校“现代分析中心”和“工程研发与训练中心”。学校建有20多个国家级、省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均向校内外开放。同时与企业共同申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共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热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加大了科学研究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互惠互利、长期稳定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友及董事会资源,调动各学院积极性,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与奇瑞、海螺、鑫龙等一批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建立了15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需要,如:我们正在与奇瑞共同申报国家级的“汽车学院”,共同进行行业高端人才培养;与芜湖市鸠江区共建的动漫基地已建成运转。6.加大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以实践和创新教育为依托,实施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一体化培养。充分利用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围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和省教育厅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契机,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力度。学校分别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安科生物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目前有30多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我校兼职导师,部分有条件的研究生已深入到企业一线参与课题科研。二、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近年来,学校先后与芜湖市、巢湖市等地市签订校市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并先后与奇瑞、海螺、皖维、鑫龙等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2005年我校与奇瑞汽车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办了“车辆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2007年,学校与奇瑞汽车公司建立了由双方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09年由我校和奇瑞公司合作的“车辆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我们正在与奇瑞共同申报国家级的“汽车新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进行行业高端人才培养,与芜湖市鸠江区共建的动漫基地已建成运转。2008年主要研讨如何主动适应大众化教育,在确定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高度的一致性;2009年主题是彰显办学特色,按统一要求全面修订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今年暑期的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交流我校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各学院的做法百花齐放,成效显著,其共同特点就是如何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应用”作为培养目标,以“产”为导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有些学院,在本科生培养期间就设立工作室制度,以产养教,以教带学,在专业知识结构前沿化、学生实践能力具体化等方面确实可圈可点;即对传统数学专业,我们致力于数学与经济学及其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使数学这门传统基础学科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在金融、评估、投资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2.5%以上,并一直保持“全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称号,近两年更是连续获得“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我校学生也一直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物流大赛、艺术设计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中屡获高级别奖项。包括海螺、奇瑞、鑫龙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内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基本理论素质和动手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工作作风踏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创新思维”,充分肯定了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本文标题:适应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0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