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1.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前言对现代思想做出了最大贡献的三个犹太人,分别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改变了人们关于社会的观念、爱因斯坦改变了人们关于宇宙的观念一样,弗洛伊德改变了人自身的观念。弗洛伊德其人弗洛伊德主要理论观点精神分析与艺术理论评价弗洛伊德目录CONTENTSPART01弗洛伊德其人彼得·盖伊《弗洛伊德传》出生1856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母弗洛伊德的父亲,纺织品小批发商雅各布•弗洛伊德,比他的母亲阿玛丽亚,大21岁,此前有过两次婚姻。在弗洛伊德出生时,他的父亲同时当上了祖父。学习生活弗洛伊德三岁时,父亲因经济危机破产,带全家来到维也纳。弗洛伊德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青少年时期,弗洛伊德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从十岁入维也纳史伯尔中学,直至毕业,均获第一名;他不仅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还学会了法语和英语,同时自修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1873年,弗洛伊德十七岁,他以最优的成绩和荣誉毕业于史伯尔中学,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波折爱情1882年,弗洛伊德爱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玛莎•柏内斯。玛莎比弗洛伊德小五岁,出身于汉堡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家庭。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漫长恋爱期间,他们整整分离了三年。弗洛伊德总共给玛莎写了900多封情书。弗洛伊德于1886年春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并在同年9月结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满,共有六个孩子,三儿三女,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医师生涯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博士学位后又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3年,既积累了外科、内科、精神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以及小儿科等8科广泛的临床经验。1886年和1889年弗洛伊德先后两度到法国深造,向巴黎派大师沙可和南锡派首领伯恩海姆学习精神病学和催眠术。执著探索精神分析学的起始时期(1890-1899)布洛伊尔教授,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之一。布洛伊尔是奥地利的著名医生、卓越的科学家。1882年,在弗格伊德参与合作期间,布洛伊尔正在尝试用催眠术治疗癔症患者,并已发现所谓的宣泄法。他们一起研究了精神分析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女癔症患者安娜·欧(Anna.0)(真名是伯莎·波彭海姆)的经典病例。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癔症研究》出版。这部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执著探索精神分析学的形成时期(1900-1909)弗洛伊德出版了4部重要著作:《释梦》、《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执著探索精神分析学派出现分裂时期(1910-1919)这个时期,因正式成员之间不和与意见分歧,使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分化。尽管1911年和1914年阿德勒与荣格先后和弗洛伊德彻底决裂,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全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导论》、《精神分析运动史》。1909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前诽左起:弗格伊德、霍尔、荣格。后排左起:费伦茨、琼斯、希里尔。执著探索精神分析最后成熟时期(1920-1929)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学说通过集体讨论之后又做了补充和修正,使精神分析学由一种作为治疗神经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为一种阐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执著探索精神分析学登峰造极时期(1930-1939)20世纪30年代,既是精神分析学鼎峰时期,又是弗洛伊德主义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进一步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研究一系列社会现象,如社会组织、宗教起源文学艺术、战争起源等等,构造了一套有关社会文化的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体系。坎坷晚年1923年,患上腭癌,以后16年做过30次手术1933年,佩戴纳粹标志的学生焚烧了弗洛伊德的著作1938年3月,纳粹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银行存款被冻结,出版社被取缔,小女儿安娜被逮捕,4个妹妹被杀害。之后弗洛伊德全家逃亡英国。1939年9月22日注射吗啡结束生命PART02弗洛伊德主要理论观点谢林论无意识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所有的艺术家都说,他们是身不由己地被驱使着创作自己的作品,他们创作作品仅仅是满足了他们天赋本质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这不幸的人不能完成他自己愿意做的或打算做的事情,而是完成了那影响着他的,不可理解的命运迫使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弗洛伊德在医疗实践中发现无意识弗洛伊德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往往身不由己地去执行一定的活动,例如反复不断地洗手或关门,而自己却并不知道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弗洛伊德由此断定:在这些强迫活动后面,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无意识动机;医生的任务,就是去发掘这些无意识动机。弗洛伊德的两个病例弗洛伊德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个女病人。这个女病人有一种奇怪的症状,那就是经常站在房间中央的一张长桌旁,摇铃召唤女仆,等女仆进来后却又没有什么事情要吩咐。弗洛伊德分析过一个女病人的嫉妒妄想。这个女病人毫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因此而深受刺激。此后,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虽已消除,但病人仍经常疑神疑鬼,并且嫉妒和怨恨那想象中的情妇。(一)潜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是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感知外界的条件刺激。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principleoffactorreality)来行事的,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一)潜意识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内的观念首先进入前意识才能到达意识界。前意识的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一)潜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又译成无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的。潜意识则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然面,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因此,潜意识就是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积库,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尽管潜意识的大部分不能呈示到意识的水平上,然而,它却在冥冥之中影响甚至规定着心理的最细微的活动。(一)潜意识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鲁迅的小说《肥皂》(二)泛性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开宗明义地宣布,精神分析理论有两个基本命题:一个是潜意识;一个是性本能。这里,性本能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实际上已不是指通常所说的生殖本能,而是指在更广泛意义上所理解的性的含义和作用。•“当我努力获得被人们长期以来拒绝承认的有关性功能的那种认识时,人们便诬蔑精神分析是‘泛性论’。”(二)泛性论与一般传统流行的观念不同。弗洛伊德的性欲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从概念来看,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的概念和“生殖器”的概念之间,必须作出明确的区分。前者是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也包括许多涉及生殖器方面的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把“性”的含义仅仅看作是两性差异的事,或者只理解为从异性身体上获得快感的满足,特别是只理解为生殖器的结合和性动作的完成,那就过于狭窄了。“性”不仅包含特殊的性兴趣和性活动,而且包括全部爱的生活,几乎可以说是全部愉悦的生活。(二)泛性论(2)从范围来看,“性”并不以个体性成熟为标志,它不仅仅开始于青春期,而是在婴儿出生后不久便开始了。(3)从功能来看,性功能不仅表现为生殖器的快感,还包括从身体的其他区域获得快感的功能。这一功能以后才成为生殖活动的辅佐,而这两种功能经常是不一致的。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这是儿童要长乳牙吗?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幼小的儿童把东西放在自己嘴里,以再次获得婴儿时期吸吮母亲乳房的满足感。(三)本能论本能(instinct)是贯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中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本能的来源(source)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或某一部分所发生的肉体过程,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第二,本能的目的(aim)就是寻求满足,只有解除本能来源中的刺激状态才能获得满足,降低由需要产生的兴奋和紧张。第三,本能的客体(object,又译对象)就是能满足身体需要的对象或手段。第四,本能的动力(impetus)是指本能所具有的力的大小或能量的多少。可以根据一个人在寻求本能目的时克服阻碍的多少来观察本能能量的强弱。(三)本能论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食欲和爱欲是生物有机体最重要的两种欲求,而且生物都有自我保存和种族保存两种目的。在1915年发表的《本能及其变化》一文中把原始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自我本能是指与个体生存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如饮食、自卫、呼吸、排泄等本能,它的作用是自我保存,性本能是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它的作用是种族保存。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是在很一般意义上使用“性”一词的。他的这一术语,不仅包含特殊的性兴趣和性活动,而且包括全部爱的生活,几乎可以说是全部愉悦的生活。(三)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对性概念的修正和发现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它使性与性器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了,它认为性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肉体功能,首先以快感为目标,其次才为生殖服务。第二,它把性冲动看成是包括所有纯粹的感情与友爱的冲动,即通常由含义极为模糊的词语‘爱’所指的那些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他将之称作力比多(或欲力)(1ibido)。力比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冲动,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弗格伊德早期把力比多视为性本能的一种内在的、原发的动能、力量。但在后期,弗洛伊德把力比多概念泛化为一种包罗一切爱的或生命本能的力量,即把力比多解释为生本能。(三)本能论1920年,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对他早先提出的本能理论作了重大修正,他把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合并称为“生本能”,另外引入了与之相对的“死本能”的概念。(三)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或爱欲本能是一种表现为生存、发展和繁殖的本能力量,它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虽然各有自己不同的目的,但它们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也常常表现在人们的乐观、向上、爱等方面。死本能或破坏本能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极表现,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从生命状态回复到恒定不变的无机物。死本能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向外投射,表现为破坏性、攻击性、挑衅性、侵略性,或争吵、殴斗、挑起战争等;一种是向内投射,表现为自我谴责、自我痛恨、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我寻死等。(四)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早期:意识-无意识后期: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本我(id)由原始的、混沌的欲望组成,它精力充沛,永不驯服,总是在寻找发泄和出路。它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美恶,一心一意只是要消除自身的紧张状态,它服从的是快乐原则。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本我”又称它我或私我,包括各种本能欲望,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自我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从而保护本我不致因盲目的冲动而在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遭到毁灭。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超我“超我”是道德和良心的自我,按“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行事,是人格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按社会伦理道德监督“自我”和“本我”的表现,不让它有越轨的行为。一旦本我和自我各行其是,不按至善原则办事,超我就会给它们以无情的惩罚。较轻的惩罚是内心的不安或内疚,较重的惩罚是严重
本文标题:1.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1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