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蹇叔哭师背景•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崤之战•地点:晋国殽山(今河南陕县东)•时间: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参展方:晋国,秦国•结果:晋军全歼秦军蹇叔哭师本文讲述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蹇叔:秦国元老。师:1).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为军”泛泛指军队“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子十年》2).众人《左传.成公十八年》:“~逃于夫人之宫”3).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卒:本指大夫之死,这里指晋文公之死•殡:停柩待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轶:本义是后车超过前车,引申为越过•焉:语气词,表示强调语气•译文:(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杞子:秦国大夫。•掌:掌管。管,钥匙。•潜:秘密地。•国:国都。•译文: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访:询问,征求意见。诸:相当于“之于”•蹇叔:秦国老臣。•劳:形容词用如使动劳师:使军队疲劳•远主:指郑君。•无乃……乎:表示委婉的习惯句式,恐怕……吧•译文: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悖心:违逆之心,反感。•译文: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译文: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zho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拱:两手合抱。•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肴(xia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所辟风雨:躲避风雨的地方。辟:“避”的古字•是:近指代词,这。尔骨:你的尸骨,•焉:兼职代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全文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一词多义(1)“之”字,在本文中主要作代词和助词。作代词如“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代前面的“西师”。“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前一个“之”字是结构助词,当“的”讲,隔开主谓的标志,变句为词。“师所为”是复句的主语。后一个“之”字,是代词,代前面的“师之所为”。“之”作为助词,有好多种情况,最多是作“的”解释。“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即“北门的钥匙。”“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即“你坟墓上的树木”。“之”作为助词,常常用来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师出”本是主谓结构,但现在句子中,只是“见”的宾语,因此加个“之”字,变为“师之出”,“之”作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其”字主要用作代词或副词。“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解成“他们的”“他们”,作代词用。“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两个“其”字,都代肴山,说肴山的南陵怎么样?北陵怎么样?“其”作副词用的。“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表反问的语气。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3)“焉”字作代词,相当“于之”--向他。“公辞焉”代蹇叔。“焉”作兼词,相当“于是”。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的意义、作用。“肴有二陵焉”于是,在那里。肴山有两座山峰在那里。“余收尔骨焉”“在此”之意。于是我在那里收拾你的骸骨。“焉”作副词,在句末表语气。“击之,必大捷焉”一定能够获得大胜!语气词。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4)“劳”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使动用法)2)师劳力竭(劳累)
本文标题:蹇叔哭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2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