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纵观南矶山苦难岁月——晚清、民国时期的南矶山晚清、民国时期,南矶乡处于封建社会。属于新建县樵舍区管辖。分为南山乡和矶山乡两个乡。(有时称乡为保)下设甲。大的村一村一甲。小的村附于大村为一甲。分别有乡(保)长,甲长作为行政负责人。管理政务。经济则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只有少量工商业。南山人主要耕田种地,捕鱼捉虾。另有少数人贩运鱼虾到南昌、樟树、吉安、赣州销售。矶山人则以打石为主,捕鱼为副。南山人种的旱地,一年三熟。冬季种油菜、麦子。(有大麦、小麦、米麦)夏季收割油菜麦子之后,种西瓜、棉花。秋季收获西瓜之后种小粟。深秋至初冬,收获棉花小粟之后则又种油菜麦子。水田大多一年两熟。有时遇伏旱,不能栽插晚稻,则只种一季。这里主要农畜、农具是耕牛及犁、耙、车、槽、摸箕、禾镰。运输工具是夹篮,谷箩、扁担。由于没有水利工程,常遭水旱灾害,农作物产量极低。麦子亩产只一两百斤,油菜亩产七八十斤,棉花亩产(皮棉)三、五十斤,水稻亩产一季二三百斤。如遇水旱灾害则颗粒无收。当时田地大都被地主、富农占领。贫苦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地。一年到头,交完地租,完了公粮。就所剩无几了。贫苦农民过完年,就要闹春荒。有的被迫外出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矶山原为严家人的居住地。严家的一些人原在矶山周边捕鱼管湖,定居于此。清末民初,余干人,鄱阳人渐次来到矶山开采红石,使此地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多。矶山打石工人使用钢钎手工开采红石。虽然体力劳动强。但赚钱并不多。不过挨冻受饿的时间比南山的贫苦农民较少一点罢了。南矶人捕鱼捉虾的工具及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丝网,脚网、扒网(大扒、岸扒)筻、铜钩、铁钩。大布网、风网以及摸鱼和堑湖。秋季,湖水尚未下退时,南矶山的湖中,便会有许多银鱼、针弓鱼、白鱼、鯵条鱼等浮游鱼类在湖中浮游。此时南矶的渔民便会相约在湖中用风网捕鱼。用风网捕鱼时,要两只帆船一对。船后挂网。利用风力拉网前进。把鱼围捕到网中。这种捕鱼方法,常常收入彼丰。多时一次可捕到两三百斤鲜鱼。但也常2常发生危险。掌握不好,便会翻船。利用筻筻鱼。则要人涉入水中,推筻前进,边走,边用手捶打筻竹。碰到鱼虾集群,也有一天筻到一百多斤的。摸鱼则要在冬季进行。摸鱼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稻草卷一根绳放在河水中。让绳沉入河底。两个人一人一头并排拉着草绳前进。再派几个人跟在绳后。当绳前进途中遇到鱼,鱼就会在水里打漩。把水打混。因是冬天,天气冷,鱼打完几个漩又不动了。人们看到混水漩涡。伸手下去,就可以把鱼捉到。二是要利用小鱼船。摸鱼人先在湖中推着小船前进,边推边走,边走边在湖中踩脚迹。每隔一段距离插一根竹、木杆作标记。湖中踩好脚迹,鱼就会藏进脚迹。第二天,摸鱼人就可以扑在小船上,顺着脚迹摸鱼。这种搞鱼方法特辛苦。有时北风呼啸,冰封湖面,摸鱼人就要打破薄冰,赤手伸入水中摸鱼。手常常冻得通红。小船上放着火炉,年纪大的人,摸一段时间的鱼,还要烤一段时间的火。多时一天也可得鱼百多斤。有乌鱼、鲤鱼、鳜鱼、鲫鱼、黄鸭鱼……渔民们说:“为了养家糊口,没有办法啦!”堑湖捕鱼相比较轻松。在湖水下退时,只要在湖口堑上竹箔,拦鱼。围箔中间空一个口子,挂上鱼网袋。鱼顺着流水进入网袋。隔段时间提袋捉鱼就是啦。每天多时可得鱼几千斤。但这是大户人家的专利。贫苦的百姓则不能有此权利。鲜鱼捕到之后,除了自食之外,只少部分卖鲜鱼,大部分要进行加工,其方法主要是盐渍加日晒。晒干后由鱼贩贩运到南昌、樟树、吉安、赣州等地去卖。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江西,驾驶兵舰进入鄱阳湖,来到南矶山。曾登上南山搜寻中国兵。抢夺钱粮。看到日本兵靠岸,南矶人都吓得往树林里躲藏。有的人躲藏不及,被日本人抓到问话。因回答不出,而被日本鬼子刺伤。日本投隆后,依旧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南矶乡。那时,南矶人只有少数财主住土库——一种灰砖围护的木结构瓦房。大部分人住的是土坯围护的木结构瓦房或茅草房。常常四面透风,上漏下湿。每到冬季,虽然住在屋内,还是寒风刺骨,十分难忍。那时,冬春季节湖区只有羊肠小道与外地相通。人员外出,全靠步行。若3遇河道,只能在河边等好心人驾船路过时摆渡。或干脆涉水过河。每到夏秋季节,湖水上涨,就只能依靠帆船过湖。那时许多人终生不能外出,直到死亡时,还没有去过南昌。不知南昌何样。那时,南矶两山只有一两个私熟先生——老师教书。许多人负担不起学费(每年一担谷)只能成睁眼瞎——文盲。那时,南矶山广泛流行血及虫病。许多人感染血吸虫病之后,面黄肌瘦,肝脾肿大。腹水鼓胀起来,就象是个孕妇。当地没有一个郎中——医生。到外地求医更无资金。由于缺医无药,人们得病后只能听天由命。拖。就这样一直拖死!许多人十几岁、二十几岁就会死去。全乡人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能扒到花甲子——活到六十岁,就算高寿了。许多夫妇生了十多胎小孩,到老来只得到一个儿女,甚至成为孤寡。“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瑟鬼唱歌”,也是对南矶乡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由于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因而菩萨成为当地至高无上的事物。那时,南山有五庙。万家村的庙,陈家村的净明宫,西谢马子山的康王庙、大王庙,托山的竞渡庙。矶山则有马公庙。各村都有自已的菩萨。解放、土改、合作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建国初期的南矶山一声春雷震天响,南矶人民得解放。一九四九年六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矶乡。进驻南矶乡的是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下的朝鲜部队的一个连。连长姓金。他们在南矶乡清匪除霸。实行减租息,帮助人民发展生产,还帮助老百姓挑水、拢谷、推磨、舂碲。教少年儿童唱革命影曲,与人民关系密切。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九五一年,南矶乡进行了土地改革。即将地主的土地分给贫雇农。地主只保留与贫雇农一样的土地。并对地主进行抄家,将其房屋、家产分给贫下中农。并将原贫下中农的较差房屋拔给他们居住。一九五三年,南矶乡进行了查田定产。重新丈量土地,确定土地等级。根据土地面积和等级确定税收,南矶乡每亩平均定产约300斤(稻谷),税率为12%。全乡二千余亩土地,年完税约七万斤(稻谷)。4一九五四年,南矶乡实行互助组合作化。万家村成立了全乡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接着陈家村、谢家村、山西村、黎家巷(邱家村)都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转并为两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万家、张家、柏家、陈家、魏家、赵家沙、山西、黎家巷(邱家)为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谢家村、山东村、穿盔甲村为第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南矶乡改为南矶人民公社。实行政新合一。党政财文,工农商学为一体。人民公社,既是政治实体,又是经济实体。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初期)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在公社党委、管委会领导下,南矶开始兴修水利,创办企业。挑圩堤以挡洪水,挑台圳,以灌农田地。使农田基本做到早涝保收。加上推广良种,打药灭虫等栽培措施的实行,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实现了大跃进。一九六四年,南矶乡开始种棉花。这是南矶乡耕作制度的一大改变。此时,工商、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矶山红石厂不断扩大规模。最多时正式工人达三百多人。加上辅工达五百多人。红石除卖给南山、康山、莲湖、驾湖、瑞洪人民群众建房之处,更大量运到成新、朱港、恒湖、珠湖、康垦、五星、蒋巷、南新、联圩、昌邑、象山、铁河等圩堤护坡防洪。厂年产值最多时五十多万元,(此款可购稻谷800多万斤)。除上交税收之外,还上缴县二轻局(手工业管理局)利润一十七八万元。成为全县工厂税利大户。南山成立了副业队。打造了大小主营运输的木帆船只四十多只。木帆船大的二十多吨,小的六七吨。总计三百多载重吨。主营红石运输和粮食运输。同时,还成立了发电厂(柴油机发电、电功率十二千瓦)。碾米厂。榨油厂。教育方面,兴办了小学、中学。一九五一年,南山兴办了四所村小。一九五三年合并为南山小学,成为乡办初级小学,一九五七年升级为完全小学。一九五一年矶山兴办了厂办初级小学,一九五五年升级为完全小学。一九六0年,南矶公社办了初中,后升级为完全中学。全乡在校学生最多时达七百多人。适龄儿童率达百分之九十五。卫生方面。南矶乡从1958年开始有了医师。一九六0年兴办了卫生院。矶山红石厂从1951年起就有了厂办卫生所。后来医务人员不断增加。医院设备和5医疗技不断提高。无医缺药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从1959年开始,国家在南矶乡成立血防组,并派来血防医师,为南矶人民免费治疗血吸虫病。使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改善。1966年南矶乡也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先是“破四旧”。抄四类分子的家。而后“大鸣、大放、大辨论”。“炮打、火烧”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再次形成“造反派”,“保皇派”两派组织,今天你斗我,明天我斗你。整个南矶动荡不安。工农业及各项事业受到破坏。1976年开始,打倒了“四人邦”。政局开始稳定,工农业已和各项事业有了恢复发展。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南矶乡1979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党中央、国务院英明正确的领导下,南矶乡的经济社会得到飞速的发展。1979年下半年,南矶乡开始修建了一条由南矶到蒋巷的公路。1980年3月这条公路正式通车。从此从南矶经蒋巷到南昌市,再到新建县城就可以坐汽车了。结束了南矶乡没有公路的历史。1979年冬,在修建这条公路时,乡党委(当时叫公社党委)书记胡广善同志身先士卒,带领党委一班人,住工棚,跑工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同群众一样,挑土筑路。实行两个六点。即早上六点开工,晚上六点收工。住在南矶岛上的群众,则要四点钟起床,(以广播喇叭为号)生火弄饭,吃完早饭,趁着星月微弱的光亮,甚至摸黑步行,在六点钟以前赶往工地。晚上六点收工时,已是月朗星稀了,步行到家,就是深夜了。从1980年开始,南矶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开始改变。由三级核算,队为基础。改为逐渐划小核算单位。先是实行小组承包生产责任制,而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全乡棉花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新建县稳居第一。在南昌市也小有名气。61984年南矶撤社改乡。毁除了政社合一的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教卫生等事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八十年代后期,南矶开始了大规模的集资办学,改造学校危房。至九十年代初,基本做到每个学校都有新教学楼。并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卫生院的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和医疗设备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88年乡机关所在地-----向阳街,兴建了第一条水泥路面。1989年,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由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同志陪同,带领国务院十多个部的部长,及血吸虫病疫区的省长等三十多人来南矶视察。提出“象南矶这样的疫区,要把治虫与治穷结合起来,要把血防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创出一条血防工作的新路来。”并提出要搞好血防宣传教育,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的血防教育。1990年,南矶乡开始实行矮围灭螺。从1990年到1996年先后将常湖、菱湖、白沙湖、新湖、下北甲湖、红星湖、涧塘坽湖、北甲湖进行了矮围。并动员了全乡之力,投资九十多万元,兴建了一口面积达三万多亩的鱼湖(当时叫蹦悦湖)。这些湖矮围的建成,既达到蓄水灭螺的目的,又实现增加鱼产量,提高水产品品质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加上对湖泊实行招标承包管理制度的推行。乡村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1993年,南矶乡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话线从县电信局拉到恒湖,再通过微波传到南矶电信所,再通过电线传到用户。从这一年起,部份群众开始有了移动电话。1994年,南矶乡党委书记柏宗室,写了一封信给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请求省政府拨款支持南矶乡接通大电网,实现通电。吴省长当即批示,指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南矶通电。并指示省计委复信。南昌市委书记彭崑生也十分关心南矶的经济社会发展。1994年四次来南矶视察,大力支持南矶乡的通电要求。1995年2月亲自主持会议,为南矶通电筹资。市直个部们大力协助,一次为南7矶捐资140万元。加上省、市、县政府拨款,本乡群众集资和捐款计360多万元,再加上省电力部门优惠的电力增容费,用电权购买费,总计筹资500多万元。在省市县党政
本文标题:南矶山的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2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