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近代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这种课程观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表现。2.课程是经验这种观点主要是在对于前一观点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人们发现,将课程看做知识,很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即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权威,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而且,尽管从课程是知识的认识出发,课程似乎能够设计编排得十分合理,但在事实上却往往并不能保证达到达到它的预期效果。这样的问题,几乎在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被人们注意到和批评过。于是人们提出,实际上,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课程。于是,许多人在谈到课程时开始使用“经验”这一概念,并且进一步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当课程被认为是经验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跳出了单纯认知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的角色是参与者和组织者。3.课程是活动这一课程观认为,将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教师容易把握,但也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课程理解为学习经验,有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的问题,但教师又感到迷惘不知如何操作。走出这种两难困境的惟一办法是:改变传统的非此即彼——要么是主观学习经验,要么是客观学科教材——的思维方式,将视角转向二者的交合处——活动,从活动的视角看待和解释课程。这种课程观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从心理基础而言,这种课程也强调全面性,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综上所述,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点更加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简称学科)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这是另外教育学书说到的课程概念。在有些教育书籍中,也有把课程狭义地指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或作为各门学科的总称。也有些教育书籍把课程广义地理解为学校设置的学科、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学校有意识地组织安排的教育环境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概念把学科和课外活动合称为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正式课程”(也叫“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性课程”);教育环境称为“非正式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
本文标题:课程的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3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