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种群的特征(种群和群落)
考点: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种群的特征种群: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种群概念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①“同种”:指同一物种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②“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体等。知识回顾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C.棉田中有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D.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雄性鲤鱼C1、进化的角度: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基本单位。2、生态学的观点: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知识回顾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例:①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②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田鼠的数量。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2)公式:考点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原则①随机取样。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3)常用的取样方法①点状取样法:如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4)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植物种群密度的关键①调查关键:植物的识别和随机取样。②样方的选取a.样方数目、大小的确定。b.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的样方应多些。③计数时,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方法:一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3)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m(重捕中标志数)M(总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可得:N=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N:M=n:m,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对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具有i重要意义除了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知识延伸【例2】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A.略大于165B.略小于165C.略大于5D.略小于5Cm(重捕中标志数)M(总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N=5x33(重捕中标志数)25(总标志数)33(重捕个体数)×N=【例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我们一般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种群的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升高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计划生育3、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迁入迁出——种群的特征4、种群年龄组成图析解读(1)图解(2)析图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1)雌雄相当型:(2)雌多雄少型:象海豹群体(3)雌少雄多型:多见于高等动物。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奶牛较为罕见,家白蚁、蜜蜂(营社会性生活)5.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种群的特征应用: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直接降低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说明:(1)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2)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1.(2011·哈尔滨九中模拟)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A.个体,种群B.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D.种群,个体【解析】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指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答案】A2.(2010·南通模拟)某种群刚迁到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的种群增长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答案】D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C.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D.我国近年来沿海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近年来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D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产生原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数学模型:,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Nt=N0λt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原因:环境条件的制约,包括资源、空间、食物和天敌等。(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名师点拨(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2)增长率≠增长速率:①“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②“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量为b,那么该种群的增长率为(b-a)/a×100%;增长速率为(b-a)/1年×100%。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受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的有限的自然状态种群增长率增长率为常数(无限增长)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0和K时的增长率为0,K/2时增长率最大考点“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差异及在生产中的应用1.曲线的比较【典例3】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3.(2011年宁波统考)下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降低野生生物的K值A.①②C.①③B.①④D.③④
本文标题:种群的特征(种群和群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3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