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古诗词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完成8~9题。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苏轼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折桂令·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8.苏词和张曲都用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题目解析第一步:默读这两首诗,翻译这两首诗。第二步: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步:明确问题,第1小题,比照两诗“明日黄花”的典故不同。第2小题要注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用什么景物来写的?写什么心境?用什么方法?即“景---情---法”三字内容。依据所问,组织语言。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天津桥①春望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②花。【注】①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②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8.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正确答案: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题目解析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根据春水、烟柳、风丝等意象,展现画面景色即可。分析诗的三四句,可知本诗的内容是怀古伤今。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对比的表现手法。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目解析(1)“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及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题目解析8.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句理解起来不算难。整首诗在写诗人为了去看美丽的雪景而忘记了寒冷,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站在早春的春风里欣赏着雪景,陶醉其中,很显然,作者的心情很高兴。所以通过诗人对景的描写,就能很轻松的把握诗人的形象了。9.本小题就是炼字,一个“软”用得好,为什么用软呢,主要是太阳光的软,夕阳西下,光线当然软了,这主要是视觉描写,“涌”主要写雪的大,写雪景的美,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直接显现出来。5、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正确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诗文鉴赏:此诗写于作者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富有宋诗的理趣。题目解析8.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第一句是雪消溪涨的画面,第二句是游客渡溪、古槎横溪的画面,第四句是山花随溪水流出的画面。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未酬之类的。参考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9.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虚实结合”的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就本题而言,是虚的第二种类型:想象之景。由随流水流出的花而产生的想象都是“虚”。诗歌的三四句,从画面的描写来看,“不知溪源来远近”由“不知”二字,得知是虚写,诗人心中想象溪水源头离此地的距离;而“但见流出山中花”的画面,则是诗人亲眼所见,是实写。由此得出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就本题来说还有这样一些形式:山花为虚,山春为虚;眼见花漂流为实,想象溪流远近为实,具象花漂流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描摹花漂流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本题不仅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解析”,还要回答表达效果。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诗文鉴赏:此诗写于作者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富有宋诗的理趣。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官舍竹【宋】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8.颔联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怼比(反衬),把春天妖艳而冬天凋零的花枝与春不媚容而冬不易色的竹子进行对比,衬托出竹不媚春色、独守寒冬的高洁品性,寄托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答托物言志亦可,表现手法及竹的特点各1分,情感2分。)#“拂”和“侵”字都是拟人化(“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每字分析合理各得2分)题目解析8.第二联写竹子不与群芳争艳,自己“独守孤贞待岁寒”,它的这一独守,把它就与群芳形成了显明的对比。9.本小题考查的是炼字,“拂”和“侵”字,就把竹子拟人化了。它拂琴,它观棋,使诗人的生活更富情趣,更加显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正确答案:比喻和夸张(2分)。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1分),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1分)。#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1分),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1分);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2分);③借“今头白”、情“不尽”(1分),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1分)题目解析8.本题考查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体现在将恶浪喻成“万骑”,夸张体现在写风浪能“气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9.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注释,可知作者诗中应体现出被罢免的愤懑,根据前两句写风和浪,可知作者对处境险恶无奈,而颈联“空荒”“待残更”则体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愁,尾联写出自己年华空老虽仍胸怀国家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8阅读
本文标题:古诗词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5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