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质量守恒定律》是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在教材中是以探究形式呈现的,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充分体现探究活动在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反思评价等方面的作用。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所以需要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完成实验验证,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理解其内涵;2.了解质量守恒定律测定实验过程,会正确选择适当实验进行实验探究;3.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5.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的化学史。能力目标:1.能熟练使用天平进行称量;2.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到正确结论;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6.形成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探究的思维方式。情感目标: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分析解决问题,再通过模型模拟,让学生真正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性,深切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内涵,从而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定量研究化学变化。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实验的测定。教学难点:对多种实验测定方法作科学的分析和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内容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和微观知识,但是如何定量研究化学是化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日常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采用课堂演示实验、介绍拉瓦锡的实验内容、利用模型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知道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并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分析。刚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所以通过实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贯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的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微观领域对我们而言一直是抽象而神秘的,利用宏观模型模拟出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给学生最直观的映像,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点燃的蜡烛越来越短,质量越来越小;铁钉生锈后,质量变重了;镁带燃烧后剩余粉末变轻了;铜块在火上烧过后质量变大了。二、学生分组讨论1.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提出猜想猜想1: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减小猜想2: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增大猜想3: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学生在提出猜想的同时,指出猜想的依据2.根据各自提出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1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点燃红磷观察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天平保持平衡。结论:红磷燃烧前后总质量没有改变实验2在烧杯中放入硫酸铜溶液以及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先称出总质量,再将氢氧化钠倒入烧杯内反应后再称量观察现象:烧杯内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实验3烧杯中放石灰石以及装有稀盐酸的试管,称出其质量,再把酸倒入烧杯中,称出反应后的质量。现象:烧杯内产生气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3.请针对上述三个实验展开讨论:为什么实验一和实验二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而实验三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称出却不相等(变小)?是不是有的反应质量守恒有的反应不守恒呢4.介绍几位科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以及他们得出的结论5.再针对实验三展开讨论:为何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称得总质量会减少,如果把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一起称量,那么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总和会相等吗?实验4把稀盐酸倒入锥形瓶中,再在瓶口扎一个预先装有石灰石的气球,先称出反应前总质量,再把气球中的石灰石倒入锥形瓶中反应后称重现象:锥形瓶中产生气泡,气球胀大,天平指针偏右6.思考与分析:在锥形瓶口扎上气球后,二氧化碳气体不会外逸,但是由于胀大的气球受到了空气对它向上的浮力,导致锥形瓶在托盘上的压力偏小,所以指针向右偏转。实验5在锥形瓶中放入石灰水和装有石灰石的试管,塞上带有吸取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先称其质量,再挤下氢氧化钠溶液等反应结束后再称其质量观察现象:试管内产生气泡、石灰水变浑浊、天平保持平衡7.归纳总结:测定质量守恒定律时对装置上有什么要求如果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或者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果没有其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短时间内可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8.微观探秘: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请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9.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三、例题精讲例1:“2g水加热后变成2g水蒸气,这个过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例2:在A+B====C+D反应中,5gA和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则生成D的质量是:A.5gB.3gC.6gD.4g四、随堂练习1.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2.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3.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A、X2Y3B、XY3C、X2Y6D、X2Y4五、课后练习1.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比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6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完全燃烧能生成38克水吗?3.已知20克氢气与氧气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得到18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多少?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初三学生接触化学时间不长,知识储备也比较少,从定性的化学研究转换到定量的化学研究,学生需要一个思维的转换,所以预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在网上收集有关的历史材料,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映像。本节课主要是设计实验测定质量守恒定律,书上设计了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都能一次性证明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较大的帮助,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加了两个实验,把教材中的第三个实验故意设计成两个不成功的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的不断改进,最终找到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如此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既能得出正确结论,又学会了如何对实验进行改进,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项目评价说明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少数学生思考问题时反应比较慢,如果给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上课时间是不允许的,所以,势必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学会实验设计和改进,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有一定难度,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上课时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课堂延伸过程评价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小组讨论、分组实验等方式,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教师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本文标题:《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5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