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看见从心灵角度的出发十年之间,从非典、汶川地震、家庭暴力到药家鑫案,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从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记录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情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人”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真实生活,就像一场旅程。你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为了你要成长,为了看更多的风景。通过别人描写自己的故事,亦或是像柴静报导别人的故事,这都是对生活流淌出来的真实。真实地感受所有情感,体会着事件的本质,感悟着人生的真谛。真实,是对生命的负责,也是为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涌动。生活会自己长出来汶川地震期间,她去四川做节目,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后来,她索性选择跟一对夫妻回他们的老家——杨柳坪。那是一对劫后余生的夫妻,已经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柴静只是跟着,台里问她要拍什么主题,她回答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她说,生活,会自己长出来。就这样她在杨柳坪跟叶家人生活了七天。叶氏夫妻有时说话,有时发呆,她就在一边帮着添点柴火,也不急,等着,陪着。摄像机一直远远地开着……她说挺奇怪地想起干一件毫不相干的事。生活的真实最终从片子里流淌出来谈不上过多的悲喜,有时只看到柴火的微光男主人抽烟的沉默背影还有天上的满天星光听到老人的歌声……几乎没有一丝地震节目中的悲情然而,却能从平淡中体会到那份感动。有时候,我们太浮躁,太过于去表现些什么,通常不敢说不知道,不敢做点什么。不敢就那样等着,坐着,待着。因为,害怕错过点什么。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的话,就等着,我想,生活,自然会以本来的面目呈现出来,生活的快节奏需要我们更要把心里的步伐放慢点,去享受该有的过程。正视和解决生活的矛盾和“痛苦”如何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正如柴静的导师对柴静的教诲一样:“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痛苦”。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不会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只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境遇,把这种所谓的艰难的生活经历看成是自己人生中的一种财富,才不会感到生活的痛苦,就不会在人生这片海洋中失去方向。正如白岩松对柴静所说:“往事是最痛苦的,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或许当自己拥有现在希望拥有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之后,回想当初追求理想的过程的时候,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坚持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成长+理解+宽容+认识生活就是生活,他没有只站在哪一方面的立场上,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我们常常用一种套板效应去看待一个人一生的历程,这个人是什么什么样的,所以你看他/她怎样怎样。其实,细细想来,人而为人,不是以一种姿态走完一生的历程,而是在一个历程中一步一步的被塑造,最终自我圆满。像潺潺流动的水,经历了山川的阻挡,遭受了砂石的砥砺,被风轻抚,被雨恩泽,然后跟着它做经历的一切,蜿蜒成了最终的模样。柴静就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宽谅,才用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需要成长,就需要宽容,在对自己认识上,不管是记者,还是一个普通的人,都容易犯错误,能够自知无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思考,同时接受思想市场的检验,才能尽可能地避免错误。所以需要认知,需要感谢身边的批评者,哪怕是过激的批评。都希望不要因为对个人的善意,演变成对批评者无底线的攻击。就像柴静会遭遇瓶颈一样,这样的我们终会有一天,赫然醒悟,世界不是我以为的那样,也许我本来应该是怎生模样。很多道理,你耳熟能详,但痛彻肺腑的理解终于还是要亲身体验。看了《看见》最深的感触就在于此,那些学识,那些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在没有遭遇现实,未曾有经验之时,我们的头脑仅仅只是它们的跑马场。每个人不管生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长,我希望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两样东西不要少,一个是看见,一个是思想。O(∩_∩)O谢谢!
本文标题:柴静-看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6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