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精选)定风波教学案(2)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案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学习重难点】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知识链接】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又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门四学士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苏轼打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乌台诗案”)下狱,差点被杀。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并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二起二落)元祐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还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一、预习案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读准以下加点字音吟啸.()料峭.()蓑.衣()萧瑟.()遂.晴()2、再读,并尝试在原诗上划出朗读的节奏。[朗读指导:《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3、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请认真阅读词前短序,说说词中所写的是什么事?并将短序的内容扩写成一段富有生活情趣的短文(不少于80字)。事:途中遇雨。短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几个朋友去山间踏青赏春。山坡上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山谷间溪水潺潺,鸟鸣啁啾。朋友们游兴大增,不禁吟诗唱和,心花怒放。可天有不测风云,大家游兴正浓,空中却风起云涌,一时骤雨倾盆。而拿着雨具的仆从看到天气晴好,已先行离去了。同行诸友不免抱怨天公不作美,狼狈不堪地纷纷躲雨。可是就中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听着风雨穿林打叶的声音,高声吟唱着即兴而作的诗词,在风雨中似闲庭信步,视风雨如无物。同行的人都笑他痴狂,而他那高亢的声音似乎盖过风声、雨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天公也似乎被他的豪气所震慑,霎时云销雨霁,送回山间的一轮夕阳……4、概括词的上、下阙的主要内容上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阙:雨过天晴的感受二、合作探究案1.词中“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渲染出雨骤风狂,而冠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上一句的延伸。“何妨”是“不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有何含义?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在苏轼看来这种“竹杖芒鞋”的村野打扮比起皂靴宝马的官场气派更轻便、更自在,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3.请你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明确︰“任平生”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此句意为: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①阳光总在风雨后。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②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③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④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5.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出你的看法!明确:“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众口流传的佳句,词人巧用双关,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不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6.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沮丧,泰然处之的旷达心境;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总结全词】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风格。综观全词,我们可以用一幅画面来作结:一位老人(其实只有四十五岁),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的沙湖道中!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雨。三、课堂测试1、默写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2、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阅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4、《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词中的抒情形象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
本文标题:(精选)定风波教学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7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