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地方君权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步得到加强——从景帝平叛到汉武帝集权•二、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从唐朝藩镇割据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一、汉唐宋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西汉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材料二: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思考:从材料和图片看,西汉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同姓诸侯,巩固皇权郡国并行制(1)汉高祖:材料三:刘邦所封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占据了国土大部。其中齐、楚、吴三国几乎“分天下半”。材料四:惠帝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思考:针对诸侯国尾大不掉,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羽翼丰满、王国问题削藩(2)汉景帝思考:《削藩策》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郡国并行制汉高祖作用: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3)汉武帝:羽翼丰满、王国问题削藩汉景帝七国之乱推恩令、酎金夺爵、刺史制度都是为了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设节度使唐中期局面出现藩镇割据形成分裂局面五代十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北)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赵匡胤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北)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①解决地方割据问题②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直接)(根本)(1)目的:(2)措施:•收精兵:杯酒、禁军、统兵调兵;•削实权:节度使、通判、重文轻武;•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影响(评价):①进步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格局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②局限性:造成“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4)元:行省制元朝疆域十大行省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省道府县府趋势: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中央的权力。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胡惟庸案大捕杀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二、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1、明朝:(1)废除丞相制度①原因:相权重,威胁皇权;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地教训②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相,亲掌六部。③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设立内阁①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②设立过程:明太祖时:殿阁大学士(品低,不决策)明成祖时:设内阁(权力大,“票拟”)顺治康熙雍正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1)原因: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②雍正时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2)职权及地位:①最初……,后……。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①积极: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消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隆宗门内军机处军机处内景右图为一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请问这位老师正在介绍哪一朝代中央政制的特色()A.汉代的三公制B.唐代的三省制C.宋代的三司制D.明代的内阁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由图片中“内阁”及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可以判断是明朝的内阁制。据史书记载: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新疆省,实行与中国本部18省一样的行政制度,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清朝实行的制度不包括()A.宰相制度B.内阁制度C.六部制度D.军机处制度【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初期,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但是宰相制度在明朝时期已经废除,所以,清朝不会实行这种制度。材料一(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神宗实录》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材料四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1)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内阁的特点。提示: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2)结合材料三、四归纳军机处的特点。提示: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由亲臣、重臣组成;机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跪受笔录,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3)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提示: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的衰落。积极影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了祖国疆域。消极影响: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易混易错】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分析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皇帝削相权,强化君权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中书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对中国古代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明清前]: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消极:①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残酷。②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③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归类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设立郡县制元行省制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设御史大夫、汉设刺史来监察百官。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
本文标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8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