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区域文明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区域文明专题综述:本专题包括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管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文明的发展等几部分知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历来受到重视。民族关系方面,匈奴、西域各族、西南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突厥、回纥、靺鞨(女真、满洲)、南诏、吐蕃(藏族)、契丹、党项、蒙古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是重点知识。区域文明方面,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地区经常受到关注。专题备考引擎从近几年高考真题分析,对本专题的考查,集中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中央对这些民族的管辖上,同时,对西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偶有涉及。在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间或有非选择题出现。如2011年全国卷考查了契丹、女真、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及贡献,课标全国卷考查了对蒙古的管辖,江苏卷考查了行省制度,就显示了这一特点。区域文明方面,对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曾经进行过考查,且题型是非选择题。专题线索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是本专题的主线索,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原王朝与该少数民族的和战,该少数民族地区归属中央版图,该少数民族对所在地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等。其中,对于促进我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知识点尤其重要。区域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侧重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格局有重要意义的地区的发展,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对与这些有关的区域知识,多有考查。考向预测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课标地区已经删掉。但在大纲地区,这部分知识,仍然是考查重点,必须认真复习。估计2012年高考,对匈奴、西域各族、女真、蒙古以及吐蕃等民族的发展,及这些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仍是考查的重点;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也是备考的重点。对于区域文明,东北地区、新疆、西藏、台湾,仍是必须关注的地区。另外,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也成为重点考查的地区。从题型分析,对本专题考查会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选择题将是主要的呈现方式,对区域文明的考查则有可能会出现问答题。备考策略复习本专题知识,首先应对专题知识进行夯实,即对专题主干知识做好梳理工作,对基本知识达到记忆、理解,并能够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其次,要树立民族平等的观点,古代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平等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再次,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角度理解民族关系方面的知识,要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最后,要能够结合所处时代分析民族政策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复习这一专题,需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对区域文明的考查动向做出判断。专题网络构建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古代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例1[2011·课标全国卷]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例1【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解析】本题考查盟旗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难看出,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部落联盟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等方面分析。【点评】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管辖,逐渐向制度化发展。设立统治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对少数民族进行管辖,有效地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从唐朝开始任用突厥贵族做都督管辖,到契丹的蕃汉分治,到明代的僧官制度,再到清朝的“联蒙制汉”,一方面尊重了少数民族的习俗,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管辖目的。这些充满历史智慧的管理方式,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以热比娅为首的疆独分子妄图挑起事端,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下列可以用作否定其分裂行为的史实有()①秦朝设置郡县制进行管辖②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③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④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变式题B【解析】秦朝的疆域未到新疆一带,排除①;北庭都护府是武则天时期设置的,排除③。►探究点二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1.民族融合的三大高潮(1)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2)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3)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2.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2)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3)“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等)。(4)战争促进融合。(5)国家统一促进融合。(6)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等)。3.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4.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经济方式和文化、生活习俗方面的封建化。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少数民族政权仿照汉族王朝,建立政权、官制,由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实现对所控制地区进行统治;经济方面,由游牧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铁器、牛耕使用,开始过定居生活;文化方面,表现为创制本民族文字,接受汉族文化;生活习俗方面,表现为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接受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例2[2010·全国卷Ⅱ]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例2D【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意在考查宋金时期的民族融合。重阳节是中原人民的节日,但材料表明女真族很重视这个节日,说明其在吸收中原的文化,故本题答案为D。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落籍湖南桃园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畏兀儿(维吾尔)族。这主要反映了元朝时期()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B.回族开始形成C.国家统一规模扩大D.少数民族内迁变式题A【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情况。结合题干中的“回回遍天下”“维吾尔”等关键信息,可知元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A项正确。元代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并不是“开始形成”,此时的民族融合不仅是少数民族内迁,也有汉族迁到边疆地区,故可排除B、D两项;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探究点三西部大开发与区域文明1.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2.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1)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战乱的影响。(3)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多沙漠、海拔高,交通不便。(4)开发无度,如汉代对黄河中上游的过度开发,造成自然环境破坏。(5)近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更加落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距离进一步拉大。3.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4.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1)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处于边疆,在政治、国防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3)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4)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5)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地位。5.我国对西部建设的政策支持和建设成就(1)政策支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2)建设成就: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生态建设规模空前,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例3[2010·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a)秦朝疆域图图(b)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公路分布图(局部)材料二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1)据图(a)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2)据图(b)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例3【答案】(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与西南地区有关的历史知识。第(1)问看图,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答出秦朝设郡县、修驰道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然后答出其历史意义。第(2)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材料二和图片的基础上,概括出其分布的变化——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然后答出其对于抗战的作用,最后答出所反映的各族人民的团结、爱国精神即可。【点评】本题涉及两幅地图,能否准确读图,并获取有效信息,是突破这道试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历史地图,应注意从地图名称、图中文字、图例注释等几个方面寻求信息,然后与所学知识联系,概括出答案要点。[2010·重庆卷]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氏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变式题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属于中等难度题。②是张骞的活动,④是窦固的活动,答案为①③。祖国统一问题[考点链接]考查祖国统一问题: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和台湾省)、西藏(元设宣政院,明设卫所和僧官制度,清设册封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制度)、新疆(汉设西域都护,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清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钓鱼岛等地区的管辖;近代《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能力链接]能够熟练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所
本文标题: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区域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9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