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949年10月1日全国形势(一)、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2)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西柏坡1949.3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1949年;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2)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a、由乡村转移到城市b、确立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②确定了胜利后的党的基本政策;③确定总任务:a、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b、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3)意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中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①时间:1949年9月21-30日②地点:北平③人员构成:来自包括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别邀请人士5个方面共有662名代表。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共同纲领》内容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呢?④内容:《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作用:临时宪法;施政纲领《共同纲领》《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行代行《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具有过渡性、革命性,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特点。2、施政纲领——《共同纲领》3、意义③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权地位和政权性质)②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⑴国内:⑵国际:改变了…推动了…增强了P59(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错误警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特色(三大制度)建国初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一部法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背景:军事上: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经济上: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全面展开政治上:地方各级人大召开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1)法律依据:(3)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2)组织基础:1953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共同纲领》(4)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原则:民主集中制)(5)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由专制政治走向真正民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一个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一种代表产生方式:普选。三大特点:高度集中、权利广泛、人民主权。四大职能: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材料一君上大权: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用……。——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三则材料体现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过程,民主的范围在扩大。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走向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A、内容:B、特点:C、性质:D、意义:(6)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1)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2)历史条件:前者是在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时提出的;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后确立的。(3)国家性质: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1912年宪法1954年宪法本质制度宪法原则权利及行使国家性质意义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权分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规定了国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及其行使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比较1912年宪法和1954年宪法①初步建立: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④新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③发展: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2)政协的性质: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3)主要职能:1954年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1)形成过程: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我国的政党制度)②共同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③关系:共同参加国家政权和政府工作④地位:受宪法的承认和保护(5)意义:①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②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党风的廉政建设③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①前提: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共领导为前提性质:职能:产生和组织方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协商产生;立法,任免,决定,监督等权;选举产生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系何区别?(1)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区别:(1)建立的原因:3.民族区域制度:(2)目的:①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客观依据)③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汉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①《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法律依据:(4)含义:是指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5)建立:五大自治区(6)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1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5问题1:世界近现代史主要大国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美国:——民族大熔炉模式苏联:种族歧视联邦制(种族主义模式)民族大拼盘模式问题2:为什么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实行联邦制?民族组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材料:苏联是各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合的联盟国家,各加盟共和国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自由退出苏联。——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问题3:苏联的做法有何消极性?为民族分离和独立运动提供了合法借口和理论依据思考:这三种制度有什么共同点?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人民当家作主1、人民民主(国家性质决定)2、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政治协商(政党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制度)结论: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立的,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中国特色。5、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本文标题: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0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