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逐渐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在成人眼中,一切物体可具备“大”“小”两个属性,但不能同时既大有小,物体可以从大到小来排队,由于重力作用,物体会自由下落,但不会自由上升。我们知道什么是时间、空间。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因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还可以预知人、事、情境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儿童眼中可能具有极不同的含义。因次,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了解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义是:•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认知发展观点的争议•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一种观点认为是连续性的,是一种平缓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阶段性的,在发展过程中某些能力突然发生增长,而另一些能力并没有发展。•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认知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描述儿童的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发展;二是说明和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心理学对认知研究探讨主要受两种理论影响,一是皮亚杰理论,二是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瑞士人,他的认知理论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有争议的理论。1907年,他发表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时年仅10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些关于软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了在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是博物馆主任知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杰对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到1920年,他开始注意到生物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20年中,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智力的著作。到他84岁逝世那年,皮亚杰已出版40多部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研究轨迹•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1、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主义的影响,“图式”概念源于康德的“先天图式”。但皮亚杰不是先天论者,而是持构成(constructivism)观点。2、结构主义对皮亚杰影响很深。结构: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节性。3、“同化”、“顺应”概念来自于生物学。4、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如“自我中心倾向”。5、用符号逻辑(数理逻辑)来描述儿童的智慧活动。研究轨迹•1920年在比纳实验室从事儿童推理标准化工作,对儿童标准答案背后的认知(思维)过程更有兴趣: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心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研究轨迹•皮亚杰从建立发生认识论-关于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科学-的目标出发,将认识论的传统问题移植到儿童心理学中来,着手通过实验加以解决。研究轨迹•1955年他建立了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这个机构集合了各国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控制论学者,共同研究发生认识论。•二、思维(认识)的起源•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有多种解释。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皮亚杰——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三、思维的结构思维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思维的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认知结构组织的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有点类似于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儿童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四、思维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2、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智慧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智慧发展的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感知运动期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期;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尝试错误期”。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第二分阶段(1-4、5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第三分阶段(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知道该客体的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如“屏幕效应”、“隧道效应”。•客体永久性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在机能上的等价物。客体永久性和位移群的形成,是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从自我中心状态的第一次解除,是第一次去中心化的重大成果,皮亚杰称它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贝拉吉恩的客体永久性测验•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第五分阶段(1-1.5岁)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第六分阶段(1.5-2岁)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二、前运算阶段(2岁-7岁)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维又叫前概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直觉思维阶段(4-7岁)•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这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没有建立守恒概念。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⑴直观性和行动性•⑵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⑶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⑷思维的狭隘性直觉行动性一直觉行动性二尝试错误主要智慧特点•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CDBA三座山试验自我中心•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例如,儿童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这种拟人化的现象,皮亚杰称为“实在主义”,正是这种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是他们混淆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不能摆脱自己主观感受的束缚,不善于从事物的内部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念和动作上,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作绝对真理,把主观感觉当成了现实。儿童的实在主义使儿童一方面与直接观察相联,另一方面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这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不可逆性;•绝对性;•拟人化和泛灵论;•过渡性。•发现自我中心主义是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这使他作为一个学者而誉满全球。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本文标题: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1813 .html